内蒙古经济网-内蒙古财经综合性门户网
    新闻热线:0471-3285915    监督热线:0471-3285917     官方微博    关注公众号
        客户端
内蒙古商报社主办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
当前位置:内蒙古经济网盟市详细

跨越8000年的“寻米”之旅——探访小米之乡内蒙古敖汉旗

时间:2022年07月26日 15:31:40 来源:内蒙古商报  原创 大字 小字

  本报讯(记者 赵永光 刘强)“粟”是古人对谷子的书面泛称,“谷子”属禾本科一年生植物,广泛种植于我国北方地区,去壳后俗称“小米”。粟作为起源于中国的最古老作物,在古代位于五谷之首。

  为了追寻小米之源,7月19日,记者来到小米之乡——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

微信图片_20220726153736_副本.jpg

  在敖汉旗小米博物馆,记者随“新生活 新业态 新面貌”主题集中采访组,开启了一场跨越8000年的“寻米”之旅。

  敖汉旗小米博物馆始建于2018年9月,建筑形式以兴隆洼典型文化载体玉玦及陶罐为设计源泉。小米博物馆主要宣传以敖汉小米为代表的中国旱作农业系统。

  2001—2003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敖汉兴隆沟遗址浮选出来的碳化的栗粒和黍粒,经北京大学和英国、加拿大的权威部门以C14的手段检测,得出一致结论,这些籽粒距今8000年左右,比欧洲早了2700年,从而奠定了敖汉旗在全球范围内作为旱作农业起源地的重要历史地位。2014年—2021年,敖汉旗连续召开了八届“世界小米大会”,会议达成了共识——敖汉旗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小米起源地”。

微信图片_20220726153741_副本.jpg

  随着每年一届的“世界小米起源与发展会议”召开,“敖汉小米”,这一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也推向了千家万户的餐桌,同时确立了敖汉发展“有机小米”的发展方向,还要紧紧依托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让敖汉小米承载着史前文明和农耕文明,同昔日辉煌的丝绸、瓷器、茶叶一样,打上东方文明的烙印,担任起草原丝绸之路的代言,走向全世界。

  现在,“敖汉小米”不仅在种植业上有所增加,在产品加工、网络销售平台上也开辟出了一条成功之路,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相关企业,如包装行业、运输行业也随之应运而起,带动了地方就业,也拉动了服务行业的振兴。

微信图片_20220726153746_副本.jpg

  敖汉旗惠隆杂粮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出自敖汉旗的绿色品牌,位于敖汉旗新惠镇扎赛营子村,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集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合作社成立以来,始终把质量认证作为根本,先后认证了有机认证及绿色认证,所生产的“孟克河”牌坡地有机杂粮,全部产于自有有机基地。

微信图片_20220726153751_副本.jpg

  在惠隆杂粮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记者品尝到了“孟克河”牌的小米锅巴、以及小米酥等小米所制零食。合作社理事长王国军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说“孟克河”的产品与其它品牌有什么不同,那一定就是“孟克河”牌小米锅巴更加绿色、天然,不使用化肥、不使用农药、不使用转基因种子。

  尽管如今已经是机械化时代,惠隆杂粮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制作的小米锅巴,仍然采用传统的石碾加工方式。王国军说,传统的加工方式以低速低温不产生热量,这样小米的营养就不会流失和挥发。记者在品尝后发现,“孟克河”小米锅巴果然入口香脆,口齿留香,越嚼越有味道。

微信图片_20220726153755_副本.jpg

微信图片_20220726153800_副本.jpg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合作社已与敖汉旗及周边地区的农户签订农业订单合同,种植户按照合作社种植技术要求生产绿色、有机杂粮,直接和间接安排就业5000多人。同时,合作社积极助力脱贫攻坚,多措并举帮助贫困群众如期脱贫,通过“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加贫困户收益,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签订杂粮种植收购合同,秋后高于市场价0.2-0.5元/斤回收。此项措施增加贫困人口收入13万元。积极主动安排贫困户就业岗位,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将其土地流转,并对全村百姓及签约种植户提供免费粮食加工,方便了村民增加了收入。目前,合作社以地入股农户1382户,带动贫困户27户,年均为种植户增加纯收入3000元以上。

  从一束谷子脱壳变成小米,再从一粒粒金黄的小米经过石碾加工,或成为香脆可口锅巴零食,或成为暖胃养人的小米粥。相比起大鱼大肉,如今追求绿色生活,健康生活的人们,更青睐返璞归真的五谷杂粮。

微信图片_20220726153805_副本.jpg

  五谷指稷、黍、麦、稻、菽。其中稷就是古人对于谷子的另一种叫法,古代以稷为五谷之首,君王统治国家为“江山社稷”,社为土,稷为谷,社稷代表的是百姓民生。粟哺育了中华民族,滋养了华夏文明也终使中华文明成为同时代最辉煌的古代文明之一。

  这粒小小的谷子,穿越8000年的时光,为我们这一次的“寻米”之旅,讲述了一段生生不息绵延数千载依然灿烂辉煌的文明与历史。

编辑:李姝廷

版权声明:内蒙古经济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285917   蒙ICP备2021003034号-1 

Copyright © 2016- 内蒙古经济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