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乌拉特中旗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近年来,乌拉特中旗坚持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以“城市更新”为抓手,重点推进基础设施升级、老旧小区及非成套住房改造等项目,打牢城市文明基础、厚植城市文明底蕴,城市的文明底色更足更亮。
打好基础,城市建设促提升
乌拉特中旗大力实施“城市更新”攻坚行动,完成汽车站升级改造工程,新建停车场7处、充电桩140个,西郊南郊综合整治全面启动。完成12个街坊非成套住房改造和17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惠及居民4174户。修缮11个公园广场,新改建5个口袋公园,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全面优化城市管理,开展6大项22小项城市管理整治行动,集中整治背街小巷、主次干道空中缆线凌乱现象,大力开展流浪狗和小区毁绿耕种专项治理等,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稳步提升。
成果共享,百姓生活更幸福
“幸福感、获得感”是城市文明创建的试金石。对百姓来说,身边的美好变化才是增强幸福感的“源泉”。
没有集中的农贸市场,居民买菜不便,乌拉特中旗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投资200多万元,升级改造兴海市场,新建一处农贸市场彻底解决居民的菜篮子问题。
汇丰一区是老旧小区,停车难、卫生差,问题多,包联单位人社局通过改造小区杂草丛生的荒废空地,施划停车位200个,新增64个非机动车停车位,配置高清监控器设备、分类垃圾桶,更新单元号标识牌和楼层号标识牌,并对部分墙面破损严重的住宅楼进行了楼道墙面粉刷,曾经的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
电动车飞线充电问题是创城中的一大难题,海流图镇积极协调物业、共建单位和社区,新增充电装置17组,170个充电头,新建8个充电车棚。
海流图路历时两年,破茧蝶变;南郊、西郊迎来焕新契机……一大批城市“老大难”问题陆续得到解决。
潜移默化,文明理念入人心
“生活在中旗,我感到很幸福。”这正是乌拉特中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责任指向。
文明创建为了什么?答案显而易见:是打造风景秀丽的宜居环境,是放大常人那份忽视的善良,更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创城”过程中,直观的变化是城乡面貌之变,间接的变化是言行文明之变。
“爱与温暖”不只是一个符号,而是中旗人的一举一动。车辆礼让行人、停车入位成为习惯、与孤寡老人空巢老人邻里守望……城市文明见微知著。
在巴音乌兰苏木伊和宝力格嘎查,活跃着一支北疆红色志愿服务队,他们常年帮助牧民抓绒,开展牲畜疫病防治;在教育路社区的会议室墙壁上,一棵心愿树上满载居民愿望,党员主动认领,志愿服务……
暖心的还有他们——在北京地铁站出手救人的医生陈刚、李福荣,捐髓救人的教师莎日娜,坚守基层50年的村医李有忠,一家两代人戍边的护边员杨东、洪水里救人的交警张雷、全国优秀教师乌兴花、全国劳动模范王飞、中国好人梁飞、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罗庆玉、全国家庭教育先进个人高娃、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党占富、全国优秀人民警察黄健、斯日古愣……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也是文明的使者。在榜样力量的凝聚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潜移默化地引领新风尚,汇聚正能量,成为乌拉特中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最浓重的底色。(梁震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