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呼和浩特市成功获评全国文明城市。这座以中国乳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华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闻名的城市,如今再添一块沉甸甸的“金字招牌”。荣誉背后,是呼和浩特市将文明城市创建与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频共振,以高标准文明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持续开展文明城市创建的结果,也是全市人民用多年努力浇灌出的丰硕果实。
走进赛罕区人民路街道富兴社区和兴园小区,记者看到,路面平整干净、楼体粉刷一新、停车位整齐划一,一个环境优美、配套设施升级的“新”小区展现在居民眼前。“经过去年的老旧小区改造,小区路面宽敞又好走,车位规划得整齐有序,停车也很方便,小区内还设立了活动区域和休息区域,居民满意度、幸福感明显增强。”小区居民李喜元说。
城市的核心是人,文明城市理应是人民满意的城市。
党的十八大以来,呼和浩特市坚持创建为民,把百姓视角、为民之心落实到创建的方方面面,民生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始终保持在70%左右。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五宜城市”,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良性互动。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呼和浩特市“六大产业集群”链式发展、相互耦合,量质齐升。拥有伊利、蒙牛两大全球乳业排名前10的企业,形成了“从一棵草到一杯奶”全产业链,获评“世界乳业科技之都”。算力规模和绿色算力指数位居全国八大枢纽十大集群第一位,被授予“中国云谷”称号。
文明是一座城市最“硬”的软实力,也是人民群众最“真”的幸福感。对于这种幸福感,居住在回民区光明路街道巴彦淖尔北路社区呼钢小区的居民张宝印大叔最有发言权。“住了大半辈子的呼钢平房区,如今真是大变样了!以前冬天烧炉子烟熏火燎,上厕所要跑公厕,现在政府给咱装了暖气、通了上下水,屋里还能洗澡,这日子跟住楼房没两样!虽说自己掏了一部分钱,可政府补贴了大头,算下来比重新买房划算多了。最贴心的是保留了咱老院子的风格,既住得舒坦,又留住了念想,街坊邻居都说这是给老工人办了件实在事。”
三年来,呼和浩特市还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改造完成老旧小区1261个、棚户区87个、老旧管网370公里;新增供热能力3800万平方米,城市供热“O”型环网全面成型;解决了502个居民小区“吃水难”问题;全面优化城区93处交通堵点,通行效率提升12%,城区路网密度提升6.4个百分点。
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呼和浩特市坚持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与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统筹推进、同频共振。不断优化“一主一副”“一核两翼”的城市空间布局,构建形成“一横两纵四环三枢纽十二辐射”立体交通体系,持续完善“两屏四带多点”生态空间架构,全面建设和谐宜居的美丽城市。新续建市政道路107条,打通“断头路”80条,建成城市绿道679公里。
“以前没这么好的场地,如今家门口建起了游园、广场,还配备了健身器材,每天都想来草原丝绸之路文化公园转转。”家住赛罕区巨海城小区的陈明晔高兴地说。
绿色是文明的底色。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牢固树立“生态立市、生态强市”绿色发展理念,深入推进北方清洁取暖城市、无废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全面启动“煤改电”“煤改气”,完成清洁取暖改造4.94万户。2024年优良天数312天,空气质量优良率85.6%,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建成区绿地率达41.05%,新建口袋公园、社区游园1009个,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实现了市民开门见绿、开窗揽绿的美好绿色生活。
聚焦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改进创新,呼和浩特市持续深化“五大创建”,推动从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转变。进一步完善创城+12345+网格反馈联动创建机制,为群众解决民生问题20余万件;充分发挥文明观察团、文明推荐官、文明随手拍的作用,发现问题和征求居民意见建议3.8万余条,解决率99%;深化“在青城、知青城、爱青城”“文明有我”等主题活动,群众参与度和满意度始终保持在95%以上……在城市精细化管理下,呼和浩特的城市形象越来越亮丽。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同样是一个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呼和浩特市出台“呼和浩特人才强市25条”和“促进人口集聚16条”,提前完成三年“十万大学生留呼工程”,推动13.7万名大学生在呼就业创业,接续实施未来三年“十五万青年留呼行动”,持续开展“丁香扎根”就业创业服务专项行动。面向城市新青年推出“青年社区”,三年新增城镇就业18.5万人,通过以“住有安居、业有优岗、心有归属”的全链条服务,让人才真切感受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城市温度。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场没有终点的“幸福接力”,是一段永无止境的“自我提升”。“下一步,我们要持续巩固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坚持创建惠民利民为民的宗旨,不断推进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的解决。进一步完善精神文明建设的常态长效机制,加快推动从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转变。”呼和浩特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张东霞说。(记者 吕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