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丰
黍在北方一般称为糜子,是地地道道的本土农作物,于传统“五谷”之中,曾长期占据主角地位,其籽实脱壳以后,就是我们所说的黄米。
据考古发掘显示,早在八千多年以前的兴隆洼文化时期,就已经有较为成熟的原始农业生产技术。在兴隆洼遗址的窖穴中曾发现了碳化的粟和黍,是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旱作农业的物证。
《三联生活周刊》2021年的一篇文章提到:在距今7000—6000年的暖湿条件下,仰韶时代早期岱海地区出现了农业文化”
黍子的种植起源于中国,是我国驯化最早的作物。据《商代的谷类作物》一文统计,“黍”字出现了300多次,这也反映出“黍”在商代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一度上升到“五谷”之首,是先人们赖以生存的主食。到了周代之后,我国农业日趋发达,种植的粮食作物越来越多,黍的地位一跌再跌。如今,黍(黄米)被归为“杂粮”之列。
现如今,乌兰察布市凉城县曹碾满族乡是一个普通的民族乡,但是300年前,曹碾是名传绥远的“皇庄旗地”,属内务府上三旗(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庄田。来自曹碾的谷子、黍子和糜子深受八旗将士的喜爱,成为“宫廷贡米”。
黍子又称软糜子,是内蒙古的特色农作物,主要种植在赤峰市、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等旱作丘陵地区。
黍子脱皮变成“黄米”,加工后为黄米面粉,上锅蒸后,东部区称“年糕”,西部区称“素糕”,加入豆沙馅或红糖,上笼屉蒸熟,是为“粘豆包”,放入油锅内炸制则为“油炸糕”。
粘豆包,至今仍然是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等地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角。其工艺源自于天然,属传统天然食品的典范。粘豆包不但营养均衡,更包含了古老的文化传承,开了粗粮细作的先河。
目前,内蒙古中西部在岁时节日、人生礼仪、日常生活中,已经融入当地民众的生活中,甚或人们把参加红白喜事都说成是“吃糕”,因为“糕”本身承载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情感,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