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经济网-内蒙古财经综合性门户网
    新闻热线:0471-3285915    监督热线:0471-3285917     官方微博    关注公众号
        客户端
内蒙古商报社主办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
当前位置:内蒙古经济网视野详细

【北疆文化之农耕深脉】源远流长的“黍”文化

时间:2024年01月11日 16:13:38 来源:内蒙古商报  原创 大字 小字

  本报记者 王丰

  黍在北方一般称为糜子,是地地道道的本土农作物,于传统“五谷”之中,曾长期占据主角地位,其籽实脱壳以后,就是我们所说的黄米。

b12433d1c5b77349ece92787f84f0e18.jpg

  据考古发掘显示,早在八千多年以前的兴隆洼文化时期,就已经有较为成熟的原始农业生产技术。在兴隆洼遗址的窖穴中曾发现了碳化的粟和黍,是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旱作农业的物证。

  《三联生活周刊》2021年的一篇文章提到:在距今7000—6000年的暖湿条件下,仰韶时代早期岱海地区出现了农业文化”

  黍子的种植起源于中国,是我国驯化最早的作物。据《商代的谷类作物》一文统计,“黍”字出现了300多次,这也反映出“黍”在商代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一度上升到“五谷”之首,是先人们赖以生存的主食。到了周代之后,我国农业日趋发达,种植的粮食作物越来越多,黍的地位一跌再跌。如今,黍(黄米)被归为“杂粮”之列。

  现如今,乌兰察布市凉城县曹碾满族乡是一个普通的民族乡,但是300年前,曹碾是名传绥远的“皇庄旗地”,属内务府上三旗(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庄田。来自曹碾的谷子、黍子和糜子深受八旗将士的喜爱,成为“宫廷贡米”。

  黍子又称软糜子,是内蒙古的特色农作物,主要种植在赤峰市、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等旱作丘陵地区。

  黍子脱皮变成“黄米”,加工后为黄米面粉,上锅蒸后,东部区称“年糕”,西部区称“素糕”,加入豆沙馅或红糖,上笼屉蒸熟,是为“粘豆包”,放入油锅内炸制则为“油炸糕”。

  粘豆包,至今仍然是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等地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角。其工艺源自于天然,属传统天然食品的典范。粘豆包不但营养均衡,更包含了古老的文化传承,开了粗粮细作的先河。

  目前,内蒙古中西部在岁时节日、人生礼仪、日常生活中,已经融入当地民众的生活中,甚或人们把参加红白喜事都说成是“吃糕”,因为“糕”本身承载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情感,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

编辑:王丰

版权声明:内蒙古经济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285917   蒙ICP备2021003034号-1 

Copyright © 2016- 内蒙古经济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