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拥有“无限风光”,是蒙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电能外送枢纽。能源保障是通辽发展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大力推动新能源开发利用、绿电就地消纳、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是通辽贯彻落实自治区提出的努力在新能源领域再造一个“工业内蒙古”,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加快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内蒙古能源力量的关键举措。近期,负责通辽全市能源电力方面工作的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玄东升接受本刊记者专访,详细阐述通辽在内蒙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战略定位,以及通辽的资源优势如何转化为发展优势,电力如何发挥基础支撑和“桥梁纽带”作用等问题。
发挥资源优势 以清洁电力助力产业发展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提出,到2027年,内蒙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能源装机规模超过火电,到2035年,新型能源体系基本建成。在内蒙古产业结构升级、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战略任务中,通辽具有怎样的战略地位?在承接以上重大目标的过程中,通辽开展了哪些重要部署?
玄东升:
通辽是国家重要能源基地、东北电能外送枢纽,在落实国务院《意见》、助推内蒙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战略任务进程中必将发挥重要支撑作用。立足通辽的禀赋特点,市委、市政府反复研究论证,逐步完善确立了以绿电就地消纳为主的新能源开发思路,积极创建绿能与产业协同开发示范区。
在具体措施上:一是加快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目前,全市新能源装机规模已达到926.75万千瓦,位列内蒙古第二位,占全市电力总装机的49.42%。预计到2025年底,全市新能源装机将超过2000万千瓦,装机占比达到60%以上。二是坚持绿电就地消纳主攻方向。深入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园区直供模式,根据企业用电负荷、产业类别情况,为用能企业量身定制绿电解决方案。三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挥绿电优势,吸引电价敏感型、绿电偏好型企业项目集中落地,实现项目建在当地、电量用在当地、红利留在当地,推动企业提质增效、产业节能降耗、地区高质量发展。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从地理位置来看,通辽位于华北平原与东北区域的中间地带,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东北经济区和东北亚经济圈,是东北与华北的交汇中心,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和内蒙古自治区推进向北开放的重要战略节点。多重国家战略叠加,通辽如何立足区位优势,发挥能源电力枢纽作用?
玄东升:
通辽市立足区位优势,充分发挥能源汇集和输出的“桥梁纽带”作用。已经建成的扎鲁特-山东青州直流特高压外送通道,以及联接东北主网的11回500千伏线路,可以把东北和蒙东地区的电力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华北、华东地区,2023年1至11月,全市发电量640.38亿千瓦时,其中外送电量132.67亿千瓦时。通辽市已申报获批3个新能源大基地项目,装机规模458万千瓦,建成并网后能源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十四五”以来,国网通辽供电公司为新能源及相关产业发展新增投资22亿元,新(扩)建500千伏变电站4座,积极推进巴林-奈曼-阜新电网工程建设,电网支撑能力持续增强。全面开展煤电机组“三改联动”、老旧机组等容量替代,加速火电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升级,随着一系列能源项目纳规并网,全市电网调峰能力、外送保障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国家发改委2023年发布《关于同意设立蒙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复函》,同意设立蒙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通辽是示范区之一。您认为通辽承接产业转移的底气来源于什么?
玄东升:
通辽之所以有承接更多更优产业转移的底气,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全市已探明矿产60余种,煤炭储量119亿吨,硅砂储量550亿吨。风电、光伏技术可开发量4400万千瓦,具备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开发条件。二是具有扎实的产业基础。现已形成以铝镍硅新材料、玉米生物、装备制造、新型化工、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中蒙医药等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是世界最大的小品种氨基酸生产基地,电解铝产能占全国的7%,正在全力打造中国“绿电铝之城”、全国最大的陆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三是优质完善的要素保障。全市9个工业园区规划面积450平方千米,已建成面积148平方千米,可为入驻企业提供广阔发展空间。我们正在加快推进“引绰济辽”和内蒙古供水通辽支线等引调水工程、查日苏-义隆永和通辽-兴安盟天然气长输管道等重点项目建设,全力为产业落地提供要素保障。
强化政企协同 合力打造优质营商环境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创新央地合作模式,促进央地融合发展,更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十四五”以来,通辽市与供电企业擦出了哪些新“火花”、探索出哪些新合作模式?
玄东升:
“十四五”以来,我市坚持把促进央地融合发展作为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持续深化与供电企业合作。一是探索建立重点工作会商机制。与国网蒙东电力密切协作,针对电网项目与新能源建设时序不匹配等难点问题,建立新能源发展会商机制,提前介入规划设计,优化流程措施,压缩建设周期,实现项目同步实施。二是全面加强战略合作。2023年9月,我市与国网蒙东电力、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签订通辽绿电铝示范项目合作协议,共同建设扎哈淖尔铝合金续建项目二期,并配套65万千瓦新能源及线路工程,通过加大绿电交易,实现电解铝使用绿电占比超80%。三是深化政府与企业“双向奔赴”。近年来,我市与国网蒙东电力常态化开展对接交流,召开服务新能源产业、优化供电保障等座谈会议10余次,开展互访交流20余次,达成诸多合作共识。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电力不仅是工业的血脉,也是构建营商环境的关键一环。“获得电力”指数是考量营商环境的关键指标,您认为在优化电力营商环境的工作中,如何更好地实现政企协同?近年来,通辽市委、市政府与通辽供电企业以及国网蒙东电力合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在助力新能源产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以及保障民生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玄东升:
我市坚持把提升“获得电力”水平、提供稳定电力供应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指标,加快电力服务供应体系建设。一是将搭建平台作为夯实政企协同的重要基础。强化顶层制度设计,优化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电力服务保障机制,定期协调解决电力供应保障问题。二是将数据共享作为加强政企协同的关键环节。强化电力系统数据与政务数据深度融合、互通共享,提升用电主体业务办理便利度和获得电力满意度。三是将创新发展作为加强政企协同的核心要求。通过设立社区服务网试点、常驻社区服务联络员,提供24小时响应服务,推行“社区+电力”双网融合新模式,实现电力服务“零”距离。
国网蒙东电力通过明确六类市场化新能源项目并网流程,支持新能源项目建设,推动奈曼旗广星增量配电网项目实体化运行,创源源网荷储一体化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国网通辽供电公司主动融入地方发展,将服务触角延伸到乡村,开辟用电报装绿色通道,完成1.46万户电采暖用户报装,为2.1万养殖户提供“办电不出村”服务。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通辽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3年发布《关于推动全市风电光伏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通辽要实现差异化发展和突围,对于能源电力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对于供电企业有哪些进一步的期许?
玄东升:
实现差异化发展,我市对能源电力提出三个方面要求:一是以“生态优先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为原则,坚持总量控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开发、规模利用。二是以“就地就近消纳为主、保障性外送为辅”为思路,围绕新能源市场化并网路径,优先将重点放在就地消纳上,提升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三是以“低电价成本洼地助力招商引资”为导向,用好新增可再生能源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政策,发挥风光资源禀赋好、消纳场景丰富、发电成本低的优势,依托就地消纳路径,全力承接产业转移,助力产业发展。
电网作为新能源的承载及配置枢纽平台,对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供电企业:一是加大电网投资力度,科学制定电网投资方案,推动项目及时落地,持续建强网架,提升供电能力。二是强化政策支持,制定出台配套政策措施,优化接网并网流程,提供“一站式”并网服务,压减手续办理时限。三是继续支持通辽市经济发展,以更加紧密的政企合作关系共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赵紫原 邓卓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