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记者 王丰
随着气温大幅回升,在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乌兰察布苏木夏日嘎淖尔嘎查灌木平茬项目区,已有绿色的红柳幼苗破土而出,为这片沙地草原带来勃勃生机。
在平茬项目区,切割机轰鸣,工人们熟练地将平茬项目区运送过来的柳条按45厘米的长度进行切割、整齐码放。过去,人们一直把柳条当柴火用,从去年开始大面积治理沙地后才发现柳条是特别好的治沙原材料。从今年开始,响应旗里号召,成立车间,收购周边11个嘎查的平茬柳条,生产天然沙障。
2024年冬季以来,锡林郭勒盟依托“三北”工程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等项目,已完成60.2万亩灌木平茬复壮工作,到2026年,平茬作业量计划将达到180万亩,并通过“企业+合作社+牧民”的模式,引导更多的农牧民积极参与沙地治理。
就地取材,变废为宝,防沙治沙的成本降下来了,效果好了。
结合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治理模式和种草品种需求,要积极引导相关企业、牧民调整种草生产结构,突出灌草为主,加大红柳、柠条、羊草等优质乡土种苗培育比重,2024年,新育柠条等灌木种苗1400余万株,同比增加50%以上;实施草种繁育基地巩固提升项目1.79万亩,加大多年生抗逆性强优良草种繁育力度。2024年锡林郭勒盟黄柳人工造林和再生沙障建设面积1.88万亩。
防沙治沙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按照内蒙古“三北”工程六期规划目标任务,要统筹各地区做好项目储备,有序安排建设进度,杜绝盲目冒进、举债治沙。根据年度建设任务,科学合理测算稻草、苗木等原材料用量,提前做好储备,不搞大范围、远距离跨区域调运。同时要注重就地取材,拓宽渠道,有序合理利用辖区内的各种沙障材料。有效缓解林草种苗结构性、区域性短缺问题。
各级政府要研究部署,推动解决具体问题,千方百计降成本、提效率。建立生态成果长效管护机制,坚决杜绝边治理、边破坏,严禁将防沙治沙项目“一包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