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记者 王丰
鄂尔多斯市的鄂托克旗,地处毛乌素沙地的腹地,曾经是风沙肆虐的荒漠地带。然而,近年来,通过创新治沙模式,这里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这其实得益于人工智能的助力。
植树机器人有何威力,通过数据可见一斑。一个植树机器人可以一次性装载1700根苗木,下方配备螺旋钻、覆土机、水箱等部件,能在行进中完成松土、落苗、覆土、注水等一系列操作,平均8秒就能种下一棵沙柳。它可以不分昼夜地全天工作,一天可栽种1万多棵沙柳,覆盖80亩沙地,且每亩耗油仅需2.1升。
同时,鄂托克旗针对地形复杂、人员车辆难以进入的沙区腹地,一次性可搭载150公斤种子的飞播无人机就能帮上大忙。它机身细长,受风面积小,前后旋翼相互配合抵消干扰,即使在7级大风环境下,也能完成精准播种等任务。此外,还有履带式沙漠运输车等20多组先进机械,让治沙植绿效率实现了飞跃。
防沙治沙,一个长久以来困扰人类的难题,如今正在被人工智能这一神奇的技术所改变。
人工智能可以预测植物的生长状况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选择最适合种植的树种。同时还可以通过分析土壤成分和水分含量等信息,为土壤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这些方式,人工智能不仅提高了治沙的效率,还降低了成本和风险。
然而,人工智能在防沙治沙方面的应用仍处在起步阶段。为了更好地发挥智能化的优势,需要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共同努力。政府可以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智能技术在治沙方面的应用;企业可以发挥其在技术创新和市场推广方面的优势;而研究机构则要加强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为智能技术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新装备、新模式已经解锁了万亩沙地的“治沙密码”,人工智能已经为防沙治沙带来了新希望。
草木萌发,春意深深。未来智能技术将成为治沙科技的新军,在今天尚且稚嫩。但毫无疑问的是,人工智能技术比人类更适应广阔且恶劣的沙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