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张鑫)在 “中国薯都” 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的广袤田野上,一位身着工装、脚踏泥土的科研工作者,用一粒种子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她就是全国劳模、内蒙古中加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吕文霞,以科技为笔、以田野为纸,在马铃薯育种与推广领域深耕细作,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注入强劲动力。
2012年,大连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吕文霞,进入内蒙古大学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从事科研助理工作。期间,她积累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参与编写专业书籍、制定国家标准,展现出卓越的科研能力。2015年,一次老师让吕文霞到内蒙古中加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参观学习,她立刻被这个初创的公司所吸引,这里的科研人员与她同龄,大家工作积极向上、欣欣向荣,公司生产机械化现代化程度较高,和自己认知的人工播种大相径庭。产学研结合是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学研自己正在做,这里不正是“产”最好的选择?下定决心的吕文霞来到“中国薯都”核心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进入到内蒙古中加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为一名马铃薯种薯质量检验员,开启了扎根农田的科研之路。
农业科研工作充满艰辛与挑战,但吕文霞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农业季节性强,她常常顶着烈日、冒着风雨在田间开展选育工作,记录关键数据;孕期仍奔波于各基地,产假未休便重返岗位。
吕文霞说:“我来到内蒙古中加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最大的收获就是积累实践经验、深化理论认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刚来到内蒙古中加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吕文霞发现自己之前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相脱节,对此她坚持“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长真才干,那段日子里她扑下身子来到田间地头,与薯农亲切交谈,了解种植中的问题和难点。深入基层掌握“第一手”资料后,她便发挥善于总结思考,善于笃定钻研的优势,联系所学理论,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再将解决方案在试验中验证,在干中学、学中干的过程中,她养成了结合工作不断学习的好习惯,日积月累,厚积薄发,让她的科研能力全面丰厚起来。
在马铃薯科研领域,吕文霞成果斐然。她和团队育成21个马铃薯新品种,其中11个完成登记保护。“中加2号” 平均亩产7000斤,累计推广30余万亩,带动7500户农户年均增收2万元;“中加7”平均亩产8000斤,推广10万亩,助力团队荣获内蒙古自治区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针对当地水资源紧张问题,她和团队着力选育抗旱高淀粉新品种 “中加10”“中加11”,其淀粉含量高达 18%和20%以上,填补国内淀粉加工专用薯空白。此外,她带领团队在配套栽培技术和种薯质量控制等方面不断创新,申报获批多项专利,建成国内首家围绕马铃薯全产业链的第三方检测机构。
吕文霞深知,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生产力,才能真正造福农民。作为乌兰察布市和四子王旗的科技特派员,她积极投身技术推广与培训工作。她参与的“内蒙古马铃薯晚疫病智慧测报及减药减害技术的应用推广”项目,实现疫病预警提前、用药减少,累计推广100余万亩,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她还通过专题讲座、现场指导等方式,为当地农民开展100多场技术培训,培训3000余人次,帮助农户解决种植难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从科研实验室到田间地头,吕文霞用行动诠释着对农业的热爱与坚守。她以一粒种子为起点,培育出希望的果实,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如今,她依然奋斗在农业科研一线,在种业创新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书写着新时代农业科研工作者的精彩答卷。(文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