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经济网-内蒙古财经综合性门户网
    新闻热线:0471-3285915    监督热线:0471-3285917     官方微博    关注公众号
        客户端
内蒙古商报社主办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
当前位置:内蒙古经济网盟市详细

内蒙古突泉县:丰收节里说丰年

时间:2025年09月24日 17:00:14 来源:新华网   大字 小字

  秋风送爽,金色为伴,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大地尽是丰收美景。在这绿水青山的画卷中,果香四溢,五谷丰登,万千农民唱响丰收欢歌。鸡心果和软枣猕猴桃挂满枝头、沉甸甸的谷穗随风摇摆、绿豆加工企业“火力全开”……在这丰收的季节,突泉县的家家户户,都在述说丰收的故事。

  鸡心果压枝头 林果产业结硕果

  金秋九月,突泉县突泉镇东胜村的100亩果园内,红彤彤的塞外红鸡心果压弯枝头,果香四溢。果农们穿梭林间,熟练地采摘、分拣、装箱,这些甜脆多汁的果实即将销往全国各地。

  “今年鸡心果产量约7万斤,品质比往年更好。”种植户陈志介绍,鸡心果又称锦绣海棠,因形似鸡心、色泽鲜红得名。

  突泉县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赋予果实高糖分、耐储存的特性。经过多年技术积累,果园注册“春州”品牌,果品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

  “每天工资120元,活儿也不累。”务工村民许子飞笑着说。

  近年来,果园不断丰富品种结构。2022年引进的软枣猕猴桃今年迎来盛果期,2000多斤果实已被预订一空。这种被称为“奇异莓”的水果,表皮光滑如枣,维生素含量极高,成为果园的新亮点。凭借塞外红鸡心果和软枣猕猴桃的种植优势,果园被列为自治区林草局技术推广示范基地。

  突泉县将林果产业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全县经济林种植面积达12.7万亩。以鸡心果、文冠果等为代表的特色产业,不仅盘活了土地资源,更让农户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乡村振兴之路。

  谷浪翻滚金满地 小米品牌闯新路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突泉县3.34万亩谷子迎来了秋收季,农民们抢抓晴好天气收割,田间地头一派繁忙。

  在突泉县艳梁农业机械化种植专业合作社托管种植的谷子地内,随着联合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脱粒、粉碎一气呵成,不一会功夫,沉甸甸、金灿灿的谷子便从收割机仓门倾泻而下,一派高产丰收的秋收景象。

  艳梁农业机械化种植专业合作社经理高国艳介绍:“合作社农业生产已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收割机日作业量达100亩,仅需少量人工补收。今年1100亩谷田,预计亩产600斤,目前正有序进行收割和晾晒。”

  为调整种植结构,帮助村民进一步增收致富,该合作社以土地集中连片托管模式,实现了土地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与专业化生产,提高了谷子亩产效益。

  近年来,突泉县严抓谷子的品种选育、主攻品质提升、注重品牌打造,突泉小米的品牌逐渐走向全国。近日,突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组织申报自治区地理标志保护工程项目顺利通过评审,成功获批立项。该项目将围绕突泉小米这一核心地标产品,从标准体系构建、质量管理强化等方面系统推进,标志着突泉县在地理标志品牌建设与特色产业发展方面迈入新阶段。

  绿豆颗粒归仓 产业链条再延伸

  时值金秋,全县3.6万亩绿豆迎来丰收季,田间地头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在水泉镇小泡子村的农田里,村民张伟欣正忙着晾晒刚收割的绿豆秧。他介绍道:“今年采用覆膜技术种植的45亩绿豆长势良好,预计亩产可达200斤。目前已完成收割工作,待晾晒后即可进行脱粒销售,预计总收入约5万元。”

  丰收的喜悦不仅体现在田间,更延伸至加工车间。在突泉县金辉粮贸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新投产的脱皮绿豆生产线正高效运转。

  公司总经理徐鸿菲表示:“今年新建的两条生产线中,脱皮绿豆生产线已投入运营,年加工能力从7000吨提升至1万吨。为提升产品附加值,公司还开发了礼盒装、家庭实惠装等多样化产品,并创新推出绿豆月饼等深加工食品。”

  从种植到加工,突泉县已形成完整的绿豆产业链。通过品牌化运营和差异化发展,特色农产品正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金钥匙,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大棚四季生金 设施农业显活力

  突泉县赛银花现代农业生态园区迎来金秋丰收季。在80米长的辣椒大棚内,种植户侯旭丽正忙着采收最后一茬辣椒。今年采用科学种植方法,辣椒产量显著提升,从5月上市至今已实现近2万元收益。采收结束后,大棚还将轮作两茬叶菜,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

  园区另一侧的欧李种植区同样硕果累累。种植户季晓辉精心管护的150株欧李树挂满红彤彤的果实。这位返乡创业青年经过三年试种,成功攻克土壤适配、水肥管理等技术难题,欧李现在已经达到盛果期。

  “我计划明年扩大种植规模,让更多人品尝到家乡特色水果。”季晓辉充满信心地说。

  作为突泉县设施农业的示范窗口,突泉县赛银花现代农业生态园区通过“政府+企业+村集体+农民”模式,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条。数据显示,园区每年为赛银花村集体创收115万元,提供50个就业岗位,并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订单种植。

  从鸡心果的满园飘香到谷田的金浪翻滚,从绿豆的颗粒归仓到大棚的四季生金,突泉县以生态为底色、科技为引擎、品牌为纽带,绘就了一幅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丰收画卷。(曾令刚)

编辑:王蒙

版权声明:内蒙古经济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285917   蒙ICP备2021003034号-1 

Copyright © 2016- 内蒙古经济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