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内蒙古乌兰浩特市建有各类温室大棚超过2000栋,预计全年收入超过6000万元,设施农业发展兴旺。
清晨,在斯力很现代农业园区明星村,居民许艳华摘到饱满的蔬菜,迅速收入筐。冷棚里有新翻土壤的气息。这筐菜2天后会出现在上海超市的货架上。
这片总投资687万元的现代化基地,藏着让土地焕发新生的密码。“错茬分批种植”让每一寸土地都不闲置,与冷库的联动让产销节奏张弛有度,从采摘到冷链运输的完整链条,则让蔬菜在北上广深的货架上依然鲜活。“当日采摘、次日进京”的速度,让有机蔬菜精准对接城市餐桌需求。园区党工委书记乌日嘎算过一笔账,单棚产量约3500斤,两茬蔬菜销售额已突破22万元,每年能为村集体增收40万元。
对许艳华来说,冷棚里的日子很踏实,“在家门口挣钱,每天工作8小时,还不耽误照顾家里。”在冷棚务工的居民有20多人,管护、采收、搭棚架。明星村党支部书记李岩军说:“这些蔬菜是老百姓心里的底气。”
葛根庙镇的设施农业园区有另一种热闹。线上订单砍掉了中间环节,居民在微信群里,能与种植户对话,在小程序下单后,由镇里统一配送,新鲜果蔬最快6小时就能从田间送到市区,自3月运营以来,累计销售额4.2万元。
葛根庙镇人大主席牛启明说,设施农业园区的秘诀在于认真。749栋温室大棚里,从芹菜到阳光玫瑰葡萄,几十个品种都用有机肥滋养,蔬果要用心挑,灌溉要计算量,采收前还要通过“田间检测+人工精选”两道关。这种认真,让“互联网+农业”有了坚实基础,通过稳定的线上渠道,将“种得好”变成“卖得俏”。(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