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在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赛银花现代农业生态园区内,国家电网蒙东电力(泉城)蒙古马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刘兴文正踩着绝缘梯,在仔细检查联排果蔬大棚里的智能断路器,“气温27摄氏度,湿度85%,设备负载稳定,温度正常。”同事张清潭正认真记录设备运行参数。这已是他们入秋以来第二次主动上门“巡诊”,确保近期多雨天气下园区用电设备安全可靠运行。
赛银花园区是一座集采摘、观光、研学于一体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也是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总占地面积3000亩,共建有1200座设施农业大棚,一年四季果蔬飘香。2019年以来,随着果蔬大棚不断增加和园区内居民用电需求的快速增长,原有变压器容量已接近饱和,为确保电力供应能够匹配未来负荷增长需求,国网突泉县供电公司主动作为,采取变压器扩容升级、加装智能分段开关等多项举措,支撑园区产业规模化发展,满足居民和企业的用电需求。
党建引领聚合力 精准服务践初心
自园区开放以来,该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定期对园区内供电设备进行红外测温和隐患排查,确保及时发现并消除威胁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各类缺陷隐患。同时,共产党员服务队还同园区农户、企业建立“一对一”联络机制,通过用电客户微信群实时响应各类用电需求,按需提供线上咨询、故障报修和能效分析等服务,确保用电问题“秒回速办”、用电诉求“事事有应”。
“2019年园区刚刚开放,一到大家共同用电的时候,大棚里灯泡就一闪一闪的。”园区果农张景富回忆道,当时园区内只有19条线路供电,用电高峰期电压不稳已经成为常态,园区内部分企业不得不自备柴油发电机,额外增加的发电成本让本就刚刚起步的产业链“步履沉重”。
针对园区用电瓶颈,突泉县公司于2022年8月28日启动“兴安盟突泉县赛银花园区连排配电网工程”。工程开工前,该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主动对接园区企业,将企业个性化用电需求转化为“一区一策”台账上精准的电网改造参数,为工程后续开展提供了精确“导航”。
精益管理铸精品 优质工程树标杆
在建设过程中,该公司积极构建环网供电模式,在园区周边科学布点新增多台变压器,加装智能分段开关,对园区内配电变压器增容换装,加大低压线路导线截面积,电压质量从源头到末梢焕然一新。
此外,该公司主动协调政府部门,开辟涉电工程行政审批绿色通道。2023年6月1日,这项总投资1215.35万元的配电网工程顺利竣工投产,工程共新建及改造线路51.86千米,安装10千伏柱上变压器27台,总容量6400千伏安,覆盖用户1256户。
工程投产后,园区内电压合格率提升至99.945%,低压线损合格率提升至99.17%,园区内年户均停电时间缩短至10.285小时,各项关键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供电可靠性显著增强。“自打线路建好以后,电采暖开得再久也没停过电了!”张景富欣慰地说道。
2023年,赛银花园区联排配电网建设工程获评“2022年配网工程质量评价前100名”。成为区域配电网工程改造标杆案例。2025年8月9日,该工程荣获“2025年度中国电力配网优质工程”称号,这是该公司在10千伏配电网工程质量领域取得的最高荣誉。
电力升级强基础 乡村振兴添动能
有了坚实的供电保障,赛银花园区源源不断地释放出强劲的发展动力。果农赵刚算了一笔账:“电压稳定后,灌溉系统的运转效率提高30%,每月节省电量超800度,一年下来仅电费成本就可节省近1万元。”如今,赵刚家里已经从单一的蔬菜种植,拓展出智能温控大棚、净菜加工、果蔬分拣包装等3条生产线,年产值早已突破50万元大关。
联排改造工程带来的成效远不止于此,在充足电能的支撑下,园区内部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截至目前,赛银花园区新增入驻果农15家,涵盖了冷链物流、鲜果加工等多种领域,创造就业岗位100余个。
如今,这个集旅游、观光、休闲、采摘、娱乐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园,正拓展“新农民+新产业+新模式”的发展新思路,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新路径,不断推进园区高质量发展,在突泉县乡村振兴发展中充分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
从保障基本用电到赋能产业升级,国网突泉县供电公司用可靠的电力服务为县域乡村振兴注入“满格能量”。在赛银花园区的联排大棚间,国家电网蒙东电力(泉城)蒙古马共产党员服务队的红色身影穿梭其间,守护着每一度电的安全输送,也守护着农民对丰收致富的殷切期盼。(蒋后乐 屈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