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扬的四胡流淌北疆韵律,盛装的舞步踏响幸福节拍。近日,在兴安盟扎赉特旗巴彦乌兰苏木额尔吐嘎查,一场农牧民“村TV”文艺演出热闹开场。
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专业的演员,但每一个节目都流淌着真挚的情感。“演员都是咱熟悉的乡亲,看着特别亲切!”村民赵梅荣笑道。这一刻,家门口的热闹、邻里间的欢笑,是各族人民共同谱写的幸福乐章。
而这,正是兴安盟推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五个一”群众工作法的生动缩影。
何为“五个一”?即每季度开展一次群众教育活动、一次产业发展活动、一次文化交流活动、一次人居环境整治、一次矛盾纠纷风险隐患排查。这一工作法正悄然改变着兴安盟的基层社会治理图景,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变得可知可感、可触可及。
“张大爷,您看这‘明白卡’上写得清楚吧,今年您的养老金又涨了,这‘惠民账’咱们一笔笔算清楚!”连日来,阿尔山市明水河镇党员干部带着惠民政策宣传册,推开一扇扇农家门,用拉家常的方式把政策讲给百姓听。他们不只是宣讲员,更是倾听者——随身携带的民情记录本上,写满了群众的需求和期盼。
政策宣讲“接地气”,更要让民生温度“暖人心”。那么,如何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兴安盟的答案是:既要把账算明白,也要让钱袋鼓起来。
在科右前旗俄体镇双花村,65栋冷棚依次排开,蔚为壮观。村民刘兴波承包了5栋,种植豆角、辣椒。“村里通过‘村企联合’,让我们的蔬菜直接进入乌兰浩特市商超。”他笑着算起收入账,“冷棚蔬菜效益比大田蔬菜效益高出一倍呢,冷棚加大田,今年收入大概有20多万元。”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从传统种植到对接市场,“共富”不再是遥远的愿景,而是乡亲们脸上藏不住的笑容。
产业发展带来物质富裕,文化交流则凝聚思想共识。走进突泉县赵日霞手工剪纸艺术坊,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日霞正耐心地指导学员。一张红纸、一把剪子,手指翻飞间,一幅栩栩如生的“民族团结石榴图”便在手中绽放。“剪纸不仅是一门手艺,更让我们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剪进了作品里。每完成一幅民族团结主题的作品,心里都特别温暖。”学员于伟东说。
当非遗技艺超越艺术本身,成为连接情感、促进认同的桥梁,各族群众便在共同学习和创作中实现交往交流交融,真切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凝聚力。
文化浸润心灵,环境滋养生活。清晨,乌兰浩特市斯力很现代农业园区五星村巷道里一派忙碌景象。低保户张作文仔细清扫着路边落叶,话语朴实又真诚:“政府帮我们,我们也得为村里出份力。看着家门口越来越干净,心里头也亮堂!”
人居环境整治不是“一阵风”,而是全民参与的“持久战”。园区创新推出“积分换奖励”机制,引导低保户、脱贫户组成“公益志愿队”,让他们从“被关怀者”转变为“家园建设者”。村民牛宝细数村里的变化:“门口有垃圾箱,路边栽花种树,一到春天花红柳绿,美得很!”
美丽家园既重“塑形”,也重“铸魂”。在科右中旗党群服务中心罕乌拉社区,一间20平方米的“老韩”工作室成为社区和谐的“稳压器”。老党员韩留柱是退役老兵,也是社区家门口“唠嗑队”队长,擅长用接地气的方式调解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社区重视无诉讼建设,我就跟居民唠家常、解疙瘩,好多小矛盾都在这儿解决了。”如今,社区还打造了“石榴籽”议事亭、“小小调解员”调解队,让“小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成为现实。
“‘五个一’群众工作法,创造了让各族群众学在一起、干在一起、想在一起的社会环境和生活场景,让大家主动参与,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兴安盟委统战部副部长王连鹏表示。
政策共学、产业共富、文化共融、环境共美、平安共建……在兴安盟,民族团结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乡亲们一起学政策、种大棚、剪窗花、扫街道、聊家常的点滴日常。截至目前,兴安盟共开展“五个一”群众活动6866场次,覆盖各族群众近70万人次。(记者 高敏娜 王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