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城关镇万丰村正在深耕秋收后的土地。
11月6日,在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城关镇万丰村,种植户刘化桥正在深耕田地。说起如今种地的变化,他感触颇深:“以前农机马力小、效率低,犁地深浅不均,费工又费时。去年我把60多亩向日葵和玉米交给社会服务组织管理,每亩平均增收了60多元,真是又省心又挣钱!”
越来越多的农民尝到了农机服务的甜头。近年来,当地积极培育“四有”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目前已有62家该类组织,含53家合作社、5家农业企业及4家家庭农场。这些组织集聚150马力以上拖拉机338台、配套机具912台(套)、植保机械128台(套),成为破解小农户“干不动、干不好”难题的关键力量。
临河区农科局改革与合作经济股股长刘海平介绍,“大马力农机深耕提升了耕地质量,节约了成本,有助于促进规模经营。自2018年起,临河区每年约2.3万小农户获得农机服务,实现专业服务真正落地。”
针对土地零散、劳动力不足等问题,临河区探索多元化托管路径。八一乡星光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合作社,对800亩耕地统一实行小麦套种玉米;狼山镇光明村整村推进万亩全程托管。“内行干专业事”既化解了老弱农户的种地难,也通过集中连片提高了机械作业效率。从旧机换新补贴到新技术实操培训,从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构建到托管形式创新,一套组合拳让更多农户体会到现代农业的高效与便捷。数据显示,托管地块亩均节水60立方米、种植成本降低10%,粮食亩产增加100公斤。
除“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带农户”“合作社联农户”等常见类型外,巴彦淖尔还涌现出“统种共富”等特色做法——农户以承包地入股或流转,加入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通过统一生产经营实现多种形式的收益共享。截至目前,全市800余家组织提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面积577.15万亩,并在服务环节吸纳了近4800名劳动力就近就业。(记者 薄金凤 通讯员 田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