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涉及18.7亿元冻结资金、5886名受害人的特大诈骗案持续引发法律界与公众热议。这起被称为"瑞德青春案"的司法事件,在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4月3日作出一审判决后,非但未能平息争议,反而因企业责任认定、司法程序合规性等核心问题,成为观察中国司法改革与民营经济保护的典型案例。
一、案件回溯:从健康管理到刑事指控 案件始于2022年9月,瑞德青春(珠海)健康管理公司法定代表人庄某玲及24名核心成员被郑州警方跨省抓捕,涉案金额达13.5亿元。2024年4月3日,郑州中院历时8个月审理后作出一审判决,然而部分当事人上诉,引发讨论。
二、五大争议焦点撕裂司法共识
企业责任边界之争
辩护律师指出,现有证据显示数据造假系个别员工所为,与公司管理制度相悖。公司方出示的证据显示,其《员工合规手册》明确禁止虚假宣传,且对新员工进行系统培训。刑法专家指出,根据《民法典》第1192条,若员工行为属个人故意且超出职务范围,企业不应担责。本案中,基层评估师为业绩提成伪造报告的行为性质,成为责任划分的关键。
超额查封合规性质疑
案件办理期间共冻结18.7亿元资金,远超法院最终认定的13.5亿元涉案金额。2025年4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规范涉企案件审判执行工作的通知》明确禁止"明显超标的额查封",但本案中多冻结的5.2亿元至今未解封。法律界人士指出,这种现象与最高法强调的"善意文明执行"理念存在冲突。
司法程序正当性争议
案件材料显示,郑州警方在2022年9月5日受理报案后,次日即立案并展开跨省抓捕,辩护方质疑存在"为钱办案"嫌疑。更引发舆论哗然的是,庭审期间曝出郑州中院部分法官系案件受害人,尽管合议庭回避申请被驳回,但程序公正性已受挑战。
刑事政策与民营经济保护的平衡
中国政法大学一位不愿具名的教授分析,本案反映出司法实践中"涉众型案件从严"与"保护民营企业"的政策张力。特别是在2025年最高检开展"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司法专项监督"背景下,如何避免运动式执法伤害企业正常经营,值得深思。
13.5亿资金返还机制待完善
虽然法院已启动资金返还程序,但5886名受害人分布全国,部分老年人因缺乏电子支付凭证面临举证困难。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呼吁建立更便捷的司法救济渠道。
三、司法改革背景下的制度回应 7月8日最高检发布的刑事执行检察工作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检察机关重点强化财产刑执行监督,督办包括上海某公司在内的多起涉企案件。这与4月最高法规范涉企案件审判的文件形成政策呼应,彰显司法机关对民营经济保护的政策转向。
值得注意的是,"瑞德青春案"暴露的深层矛盾恰逢司法改革关键期。2025年上半年,全国检察机关通过"派驻+巡回+科技"监督机制,监督收监执行1400余人,受理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监督案件13万余件,显示出刑事执行监督的强化趋势。
四、社会各界的多元反响 案件引发舆论场激烈交锋。部分受害人群体坚决支持严惩企业,认为"养生骗局"必须根治;而企业家群体则担忧"连带责任"扩大化可能扼杀创新活力。河南省工商联近期组织的研讨会上,多位民营企业家呼吁明确"企业合规免责"的司法标准。
法律界人士普遍认为,本案二审将成为观察司法改革成效的重要窗口。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指出:"在数字经济时代,平台型企业员工数以万计,司法裁判必须厘清企业责任边界,否则将导致系统性经营风险。"
截至发稿,部分被告人已明确表示将上诉。案件涉及的5.2亿元争议资金性质认定、企业合规抗辩效力等法律问题,预计将成为二审焦点。(刘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