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丰 实习生 李嘉琪
“风光”无限,逐“绿”前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全面进军全国乃至国际新能源产业高地,是能源大区内蒙古在能源发展上的崭新目标。
全区风能资源总储量为13.8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3.8亿千瓦,占全国50%以上。太阳能年总辐射量为4831——7012兆焦/平方米,仅次于西藏,居全国第2位;年日照时数为2600——3400小时,是全国高值地区之一。
推动重点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是构建大中小、上下游、左右侧企业协同配套的产业生态圈,培育更多“热带雨林”式产业集群,全方位提高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的具体行动。
自治区副主席白清元所言切中要害,内蒙古要搭建一个产供销对接、实现全产业链融通的机制性平台,并由此逐步发展成为集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金融链、人才链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如今,包头市正紧紧围绕“风光氢储核”等所有与减碳脱碳相关的广泛应用场景,谋产业、抓项目、定政策、引技术,铆足回到历史最高水平的决心和干劲,全力打造辐射西北、服务全国的陆上风电装备基地,全力做大做强储能产业。
曾有民营企业家说,新能源产业集群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支持,离不开新能源开发企业的支持,离不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配合,离不开链主企业之间的协同配合。
这位企业家所言极是,只有全社会的协同推进,才是产业集群建设的“发动机”。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最终要落在项目上、扎根产业中。
然而,从新能源开发规划建设全过程来看,要实现完全“环境友好”尚有一定差距。比如,在风光资源丰富、适合大规模发展风光一体化的地区,也往往是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或生态功能脆弱区,新能源的开发建设对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能造成一定影响。
所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持续优化新能源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构建有利于新能源发展的协同推进和监管机制,确保科学规划决策和有效实施。
风正劲,帆高悬!全区上下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同心共下“一盘棋”,合作答好“一张卷”。只有如此,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发动机”才能添色增绿,才能强劲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