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丰
千里草原、万里牧场,这就是内蒙古。
近年来,内蒙古大力发展现代能源经济,外送电量连续17年领跑全国,建成全国最大的煤电、煤化工基地,稀土就地转化率提高到75%以上。又是国家名副其实的“粮仓”“肉库”“奶罐”“绒都”,更是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
同时,内蒙古是后发展和欠发达地区,招商引资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稳得住才能放得开。当前,各地为了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部分地区甚至在税收、土地、劳动力成本等方面做出了让利,其实让利不如懂你。
稳得住是基础,事实上,招商引资回来的企业有的吃不饱,有的成本高,需要先从目前的配套工程做起。要清楚现有产业链内有什么优势和短板,找出能让本地优势资源有效利用、短板产业有所突破的办法。让其优势更大程度发挥、短板最大程度弥补,这样才能让已经在此生根发芽的企业稳得住。
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真正优秀的企业已不再需要低成本的招商。他们只需要更为“精准”的配套政策和更为“懂你”营商环境。
放得开是动能。今天的产业项目,就是明天的经济实力。沿海地区有个经验,就是“永远不和企业说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因为在服务企业过程中,一个“不”字很有可能就把一个企业挡在了外面,也就把就业和税收挡在了外面。
在企业落地之前,地方政府应切实做好“店小二”角色,以“办事能成”为目标,扑下身子设身处地为企业着想,将优质服务贯穿于项目招引落地、建设投产全过程,推动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在企业落地之后,地方政府要持续关心和服务企业,特别是当前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企业运行普遍困难的情况下,要多深入企业开展调研和对接,及时了解企业需求,全力帮助困难企业纾难解困,与企业共渡难关。增强企业的归属感,增强企业的发展动能,才能让企业持续健康地“跑起来”。
招商引资是个系统工程,要审时度势,结合内蒙古自身实际,要经过科学的研究论证,招商要招哪些商,引项目要引哪些项目,树立“负责思维”,摒弃“避责思维”,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只要是企业正常发展需要,就要言出必行、说到做到。尤其是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的路上,更要加强保障的要素,主动帮助企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稳得住才能放得开,对原有项目不抛弃、不放弃,为其助力,帮其发展。如此“口口相传”,才能以“一马当先”引“万马奔腾”,招揽更多的“千里马”来内蒙古大草原竞相奔腾,安家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