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经济网-内蒙古财经综合性门户网
    新闻热线:0471-3285915    监督热线:0471-3285917     官方微博    关注公众号
        客户端
内蒙古商报社主办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
当前位置:内蒙古经济网要闻详细

“三北精神”里的内蒙古力量系列述评之二:肩扛手挖 探索出一个个治沙模式

时间:2023年08月09日 14:24:55 来源:内蒙古商报  原创 大字 小字

  本报记者 王丰

  荒芜并非无法根治。肩扛、手挖,内蒙古从实际出发,探索出一个个治沙模式。

  黄河进入河套平原的第一站就是巴彦淖尔市的磴口县。这里77%的面积被乌兰布和沙漠占据,而磴口县又处于整个乌兰布和沙漠的东北部和下风口。恰好河套平原又以磴口县为源头,稍有不慎,乌兰布和沙漠就会越过磴口向黄河和河套地区侵蚀。由此,磴口县成为“守沙要塞”。

  在70多年的防沙治沙实践中,磴口县立足自身实际,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磴口防沙治沙模式。构建自然保护地、封沙育草区、防风阻沙区、农田防护林网“四位一体”的防沙治沙综合治理体系。

  将沙子阻挡在外,将县域紧紧护住。

  从封沙育草区到防风固沙区,再到农田防护林区,通过“防、治、用、养”等措施,磴口县构建了从外至内、由表及里、覆盖全域的科学治沙体系,不仅让昔日沙子追着跑的县城变成了“绿进沙退”的富饶绿洲,也彻底切断了乌兰布和沙漠向河套地区和华北地区侵蚀的通道。

  时至今日,磴口县生态治理面积210万余亩,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林草覆盖度从上世纪50年代初期的0.04%提高到目前的37%。

  横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达拉特旗、准格尔旗的库布其,是中国第七大沙漠。30年来,在各级政府、沙区群众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库布其成为世界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不仅生态资源逐步增长,区域生态明显改善,沙区经济不断发展,而且成功创建了政府政策性支持、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技术持续化创新“四轮驱动”的库布其模式。

  目前国际社会已经达成了这样的共识,那就是“世界治沙看中国,中国治沙看库布其”。

  库布其沙漠有1万多平方公里在杭锦旗境内。“这里是我的家,可我却恨透了这个地方。别人的家有山有水,为什么我的家没有公路、没有水电,只有黄沙?”谈起过往,该旗牧民敖特更花道出了在沙漠中生活的无限艰辛。

  为了生存,沙区人民开始尝试种树,与沙抗争。2000年以来,随着“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工程的实施,杭旗累计完成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681.07万亩,完成森林抚育及修复144.93万亩。

  此间,作为企业,亿利集团在库布其治沙模式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公司董事长王文彪带领亿利团队和库布其当地居民一起,实施植树造林生态工程。如今他们利用其先进的“板上发电、板间产业导入、板下治沙生态”等一整套光伏治沙技术,有效推进库布其沙漠的治沙和防沙工作。

  防沙治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基数大、影响广,据2021年数据统计,我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达26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2%。

  沙漠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防沙治沙并不是要“一刀切式”地“消灭”所有沙漠,而是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科学治沙、合理治沙。对于人为造成的沙化土地,应坚持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两手抓、两促进。

  虽然近年来防沙治沙工作取得巨大成就,但眼前的任务依然艰巨。要推进防沙治沙取得新突破,还需要坚持系统观念,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不能仅仅关注一个“沙”,还需要着眼“山水林田湖草”,做好统筹谋划,齐头并进抓治理,方能将防沙治沙“课题”深入下去。

  内蒙古持续发力、久久为功。鼓足“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劲,树牢“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在防沙治沙工作中贡献内蒙古力量。

编辑:王丰

版权声明:内蒙古经济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285917   蒙ICP备2021003034号-1 

Copyright © 2016- 内蒙古经济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