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经济网-内蒙古财经综合性门户网
    新闻热线:0471-3285915    监督热线:0471-3285917     官方微博    关注公众号
        客户端
内蒙古商报社主办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
当前位置:内蒙古经济网要闻详细

【行走北疆看中国·北疆百城文化探源】科尔沁右翼中旗:熔古铸今九乡韵

时间:2025年08月12日 11:28:24 来源:内蒙古日报   大字 小字

  秋日的五角枫林。科右中旗融媒体中心记者 梁永峰 摄

  历史悠久的科尔沁右翼中旗,曾是东胡、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民族繁衍生息之处,留下多元一体的文化印记。

  一山一河,承载着科尔沁右翼中旗的亘古回忆,多民族交融共存,书写了北疆文化灿烂篇章,更赋予了科尔沁右翼中旗“一旗九乡五非遗”的厚重底蕴和文化自信。

  数千年历史漫长深邃,科尔沁右翼中旗犹如一首壮阔的史诗,记录着从古代到现代的变迁。

  继古承今 源远流长

  清代历史学家张穆在其撰写的《蒙古游牧记》中记载:“旗(科尔沁右翼中旗)西三十里有鲜卑山,土名蒙格”。

  “蒙格”之名沿用至今。

  如今,在蒙格罕山自然保护区内,海拔721.3米的蒙格罕山,也被称为“鲜卑山”,是科尔沁右翼中旗著名的地理坐标,亦是重要的历史古迹。

  科尔沁右翼中旗文物考古研究所负责人陈长利告诉我们,眼前这座层峦叠嶂、气势雄浑的高山,是鲜卑民族发源地之一,汉晋时期鲜卑民族曾在此生活。三个在崖壁上人工凿成的“鲜卑洞”里均有古代题记。

  先民依山而居构筑家园,傍石而刻标记存在,为研究鲜卑民族生活习俗和历史留下重要资料。

  漫步科尔沁右翼中旗,千年风韵随处可见,历史脉动触手可及。

  地处大兴安岭南麓和科尔沁草原腹地的科尔沁右翼中旗,自古便是多元文化交融、民族沟通交流的要道。历史上曾有东胡、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民族繁衍生息,留下灿烂的文化印记。

  在科尔沁右翼中旗中、南部地区发现的16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证明早在七八千年前这里就有了人类活动。

  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界壕遗址和吐列毛杜古城遗址,见证了辽金时期各民族的交流历史。

  四部十旗会盟的哲里木盟会盟地旧址,记录着草原重镇的繁华过往。

  草原上的“紫禁城”图什业图亲王府,更是见证了科尔沁大地的百年兴衰。

  截至目前,该旗共发现各类文物遗存187处,众多居住址、城址、墓葬、庙宇等,在时光流转、沧桑变迁中,承载着科尔沁大地广博、源远、悠久的历史,深深镌刻于科尔沁右翼中旗的文化记忆之中。

  多元共融 珠联璧合

  对不少游客来说,到科尔沁右翼中旗博物馆,一定不能错过的镇馆之宝,要数国家一级文物“元代天字拾二号夜巡铜牌”。

  该馆副馆长包雨冉告诉我们,这块1985年征集于巴仁杜尔基苏木的令牌,俗称六体文夜巡牌,是目前全世界发现的17块元代牌符中仅有的一块刻有六种文字的牌符。

  历经700多年时光,这块直径11.3厘米的圆形铜质牌符依旧神采奕奕,双面所铸的汉文、藏文、古畏兀儿体蒙文、八思巴文、波斯文和梵文六种文字行云流水,令人叹为观止。

  内蒙古师范大学北疆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陈永志曾撰文指出,该夜巡牌“元”字居中,周围附以其他文字的行文排列,既突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意识,又反映了元朝多民族共居的历史状况,其折射出的历史信息非常丰富。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六体文夜巡牌上的六种文字,是科尔沁大地民族融合的生动体现。

  科尔沁右翼中旗博物馆馆藏各类文物5598件,这些吉光片羽、华美无双的文物,重叠着不同时空的刻度,承载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印记,使科尔沁右翼中旗的色彩愈加明艳丰富。

  代钦塔拉三号辽墓出土的雁衔绶带锦袍,既是辽代早期赐服的典型代表,也是唐代晚期赐服形式的遗存。

  褐釉窑变盘口穿带瓶,是一件辽地生产的瓷器,其器型和工艺都受到了中原地区邢窑、定窑等处的影响。

  2009年征集的元透雕春水玉管,雕工精细,极富立体层次感。“春水玉”是金元时期较为流行的玉器题材,反映了游牧民族四时捺钵制度。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

  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处处体现了科尔沁右翼中旗作为多元文明荟萃之地的深厚文化沉淀,展示了科尔沁右翼中旗与中原的紧密联系。

  文脉传承 古韵流芳

  绣架旁的一级绣工娜仁吉如嘎的指尖轻牵一根细线,针尖在绣面上游走如飞,一朵含苞待放的牡丹逐渐绽放,细如发丝的绣线在她手中似乎拥有着无穷的生命力。

  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娜仁吉如嘎勾勒着一幅幅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作品。

  起源于清代的科尔沁右翼中旗蒙古族刺绣(图什业图刺绣)久负盛名,是研究传统民族图案艺术、工艺美术、服饰文化以及科尔沁民风民俗弥足珍贵的实物史料。如今,这门古老的技艺,已经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产业。

  物华天宝,弦歌不辍。

  数千年时光的锤炼与沉淀,为科尔沁右翼中旗留下熠熠生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承载着历史与传统,绘就了科尔沁右翼中旗的文化盛景。

  在这座历史悠久的小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融共存,共同塑造了丰富鲜活的文明风貌和多元一体的别样风情,使北疆文化独特魅力得以淋漓展现。

  科尔沁右翼中旗是科尔沁文化重要发祥地,素有“一旗九乡五非遗”的美誉。即全国文化先进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蒙古族刺绣文化之乡、全区乌力格尔之乡、赛马之乡、安代之乡、四胡之乡、科尔沁民歌之乡、科尔沁服饰之乡、蒙古文书法之乡;拥有乌力格尔、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技艺、科尔沁蒙医药浴疗法、蒙古族四胡音乐、蒙古族刺绣(图什业图刺绣)等5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科尔沁右翼中旗委宣传部副部长胡日查说,近年来科尔沁右翼中旗深耕北疆文化建设,多点开花,成绩斐然。文化遗产保护扎实推进,文旅融合亮点频出,使北疆文化扎根基层,滋养群众精神生活。

  浩瀚历史,春山秋水,浸润在科尔沁右翼中旗人民的生活当中,孕育出丰硕的文明果实。

  科尔沁右翼中旗,宛如大兴安岭文化带上的历史长歌,继续吟唱着百岁千秋之间文明融合的壮阔征程。(记者 查娜)

编辑:李姝廷

版权声明:内蒙古经济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285917   蒙ICP备2021003034号-1 

Copyright © 2016- 内蒙古经济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