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记者 王丰
在通辽市科尔沁区大林镇宝林嘎查沙地综合治理示范区内,樟子松与野草相伴而生,绿意在这里释放出蓬勃的生命气息。
2023年以前,这里还是的裸露沙地。2023年下半年启动规划、2024年启动治理,短短2年时间,2690亩沙地变绿洲,这是宝林嘎查沙地综合治理示范区的成果,也是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通辽速度。
科尔沁沙地横跨内蒙古、吉林、辽宁三省区,总面积约9950万亩,而通辽市境内的沙地面积就占科尔沁沙地总面积的55.2%,一度深受沙害困扰。
作为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主战场,通辽市启动实施“五个千万”工程,计划用8年时间,完成千万亩综合治沙工程、千万亩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千万亩草原巩固提升工程、千万亩沙区耕地节水改造提升工程、千万头只牲畜舍饲半舍饲养殖工程共计3590.08万亩,坚决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
沙地治理,不仅是一场生态保卫战,更是一次产业发展的探索之旅。
1978年起,通辽连续实施六期“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实施“四个千万亩”生态工程、科尔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等重大生态工程,到2022年,全市共完成严重沙化土地综合治理2066万亩,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双提高”,实现了“绿进沙退”的良性逆转。
科尔沁沙地的绿色“逆袭”,在于系统治理。多年接续奋斗、多渠道筹集资金、多部门联合实施,利用“三北”六期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治理修复任务覆盖8个旗县(市、区),因地制宜改善森林、草原、荒漠生态系统,形成布局合理、结构稳定、功能齐备的林草生态防护体系。
这种系统治理,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当地人常说:“科尔沁治沙,治理效果经得起看,经济账经得起算。”
防沙治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要坚持系统观念,科学调整种植结构,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因地制宜、科学推广应用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就能破解难题,就能让绿色“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