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经济网-内蒙古财经综合性门户网
    新闻热线:0471-3285915    监督热线:0471-3285917     官方微博    关注公众号
        客户端
内蒙古商报社主办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
当前位置:内蒙古经济网要闻详细

新华视点|这把琴为什么如此“接地气”

时间:2025年10月07日 15:45:48 来源:新华网   大字 小字

  今天要讲的故事,是关于一把 “接地气” 的琴。它与马头琴齐名。在寂寞的草原生活中,它曾带来无限的温暖,也为牧民们传递过许许多多的故事。牧歌飘扬处,琴声不停,故事不断。然而,当牧人走向城市,它从现代生活里悄悄消失了。当快节奏的生活让人变得浮躁时,那些不愿意放下它的人,又把它从记忆深处拽了出来。它,是一种生活。这种“接地气”的生活,叫作“四胡”。

  随着内蒙古四胡协会的建立,四胡走上了内蒙古的“春晚”。这把琴又借助电视机走到大众眼前。看到四胡“走入”电视,人们翻箱倒柜,找寻着这把尘封已久的琴。木质的琴体终究没能抵过时光的流逝。腐朽的琴身与琴弦,奏出了走音的曲调,却勾起了人们记忆深处的曲谱。大家改良琴体、磨炼技艺、创作曲目,开始用它讲述牧人走向城市的新生活。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拿起了琴,走向城市的牧民们又回忆起了童年的草原生活。在没有电脑、手机的日子里,那些在四胡声中演绎出的“乌力格尔”(说书)、“好来宝”(联韵)等蒙古族曲艺形式,就仿佛是连接草原与世界的桥梁。

  这把琴如今虽然“活”了过来,但是面对现代生活,它的步伐仍是缓慢的。年长者们在回忆,但是对年轻人来说,如今的它却缺乏更大的吸引力。在保留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非遗传承人们还在努力寻找让四胡发光发热的新方式。民族音乐的“现代融入”,不是单纯地“迎合潮流”,而是“激发传统”的主动生长。

  四胡不仅仅是乐器,也是草原生活的精神象征。那些记录着牧民情感的曲调,演奏时如马蹄踏过草原的回响。虽然步履缓慢,但它仍依托协会、赛事、直播等等的途径在焕发新生,成为连接草原记忆与现代生活的桥梁。

  统筹:李杰 王健 李佳琳

  记者:达日罕

  编辑:赛娜

  配音:达日罕

  包装:夏勇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编辑:王蒙

版权声明:内蒙古经济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285917   蒙ICP备2021003034号-1 

Copyright © 2016- 内蒙古经济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