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李一芝所在社区的工作人员一早就联系好维修人员,并带着他们为居民维修暖气。随着又一个供暖周期的开启,呼和浩特市回民区通道街三顺店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一芝经常叮嘱身边工作人员,要他们时刻关注群众的反馈,及时为居民和供热企业做好衔接沟通工作。
扎根社区30多年,李一芝用真情真心践行初心使命,誓要当好服务群众的“贴心人”。
1993年,李一芝开始在居委会工作。小区垃圾难清理,她是清洁工;供暖管道出故障,她是维修工;邻里之间闹矛盾,她是调解员。她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忧、暖百家心,用“铁脚板”走遍每一家、每一户。
1994年6月的一个晚上,一户居民家的姑娘急匆匆来敲门,说自家和邻居因为盖房产生了纠纷。李一芝赶到的时候,20多个年轻人手持棍棒相互对峙,群架一触即发。她不顾个人安危冲到中间,极力制止了一起恶性事件的发生。
到了供暖期,暖气管道跑冒滴漏现象经常发生,她就带着水暖工下到地沟去修理。地沟长期封闭,沼气较浓,危险随时可能发生。“当时景观小区七号楼的地沟问题最多,地沟只有几十厘米宽,每次进入必须爬行十几米后才能猫起腰来,最难受的是粘上包暖气的石棉材料。”李一芝说。每次从地沟出来,她的脸、脖子和胳膊都会红肿好几天,丈夫心疼地说她“愣”。
“社区群众期盼解决的问题就是我要干的,要经常想群众所想、帮群众解决难题,才能干好社区工作。”李一芝说。
她创新建立党建引领民族团结一家亲共同体,现有成员单位党组织94家,大大拓展了解决社区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新途径。568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领岗认责,并与105户特殊群体结成帮扶对子,切实把各族群众团结在党组织周围。
2016年,她率先提出“社区蜂巢”理念,累计吸引35家社会公益组织入驻“蜂巢”,带动越来越多的慈善者、志愿者等群体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他们面向社区低保户、残疾人、困难党员、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困难群体,大力开展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
她牵头制定了“三必清、三必谈、三必帮”长效服务管理机制。定期召开居民议事会议,了解民意、听取好的意见建议,调动和发挥各族居民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定期开展联谊会、恳谈会,走访慰问流动人口,使他们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同时,将流动人口纳入就业创业培训范畴,开展了催乳师培训、月嫂培训、家政培训等,帮助他们提高创业就业从业技能,提高他们的归属感。
“万家团圆中国节”志愿品牌服务项目,是李一芝倾心打造的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效抓手,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以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为主题的活动,让大家在节日中增长知识、弘扬美德、陶冶情操。
2018年,社区博爱公益学堂正式挂牌成立,48名单亲失依、留守儿童来到这个大家庭。每周六上午,工作人员在这里都要为孩子们提供辅导功课、书法练字、开展故事会演讲等服务。
“小家大爱”小厨房是李一芝为80多名智力残疾孩子量身打造的烘焙室。孩子们在这里学会了包包子、削土豆、择菜等技能,还能和大哥哥、大姐姐一起做蛋挞、烙月饼,大家一起品尝自己亲手制作的糕点。如今,“我是小小厨师长”已经成为品牌项目。听说非洲鼓是孤独症儿童康复效果最好的活动项目,李一芝就招募社会组织志愿者、争取资金购置非洲鼓,让他们和大家一样,高兴地度过每一天。这样的活动在社区已经持续开展了5年多,她也成了孩子们最爱的“知心大姨”。
李一芝创新工作方法、丰富创建载体,通过强服务、优环境、搭桥梁,积极整合服务各族群众的优势资源,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绘在墙上、留在脑中,念在嘴上、记于心中,融在活动里、践于行动中,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实现辖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心连心”,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记者 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