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德岭山镇四义堂村的辣椒田里,一片火红的浪潮在涌动。在这片63.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栋栋居民楼与一座座砖瓦房错落分布,一条条硬化路通达各个角落,文化大院里不时传来欢声笑语,村史馆中陈列的奖牌静静诉说着村庄的荣光。
而这一切变化的背后,离不开一支思想政治过硬、干事热情高涨、工作能力突出、群众满意度高的基层党组织——四义堂村党支部。他们以“红色引擎”的强劲姿态,带领全村走出了一条从贫困走向富裕、从落后迈向先进的振兴之路。
铸魂:从“明白账”到“心连心”的思想引领
“这个是咱们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这个是自然灾害救助资金,把这些加起来就是你们家所有补贴的总和。”10月23日,四义堂村两委委员正在挨家挨户为村民算“明白账”。
“这个‘明白账’本子太实用了,发了哪些补贴、发了多少钱,都写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村民贺萍激动地说道,“我们村里的福利可多了,水费、卫生费都由村集体代缴,还给我们安装了空气能供暖系统和污水处理管道。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幸福指数也越来越高了。”
在村史馆的“奋斗者墙”前,党支部书记齐跃飞常常给来访者讲述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2012年,村民们踩着泥泞的道路搬运玉米,而如今,同样的位置已变成了宽敞的水泥路。“好日子是党给的,必须让村民铭记于心!”为此,村党支部投资建设了村史馆,通过图文介绍、新旧对比、实物展示以及现场讲解等方式,生动展现了四义堂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这里已成为全旗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均接待来客上万人次。
四义堂村党支部以老党员、老战士、老干部为主体,经常组织开展“三谈三讲”活动(谈经历、谈体会、谈认识,讲政策、讲变化、讲故事),用身边人的事迹教育人、带动人、感染人。通过编制快板书、讲党课等形式,把庭院小巷变成教育课堂,把田间地头变成宣讲阵地,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增强“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思想自觉。
破局:从“试验田”到“共富链”的产业突围
“党员的地里,必须先红起来!”2018年,面对传统玉米种植效益低迷、节水政策倒逼转型的双重压力,村党支部书记齐跃飞在党员大会上果断拍板:“有风险的事,党员先上!”于是,党员干部带头划出1000亩“试验田”,试种辣椒品种。当年,四义堂村党支部还将集体名下的一座闲置校舍进行翻新改造,成立了村办企业——义堂红食品有限公司,注册“义堂红”品牌,生产加工以鲜辣酱为主的地方特色纯天然农家食品,进一步延长了产业链条。
“看到党员的地里红彤彤一片,村民们的心就定了。”齐跃飞回忆道。2021年,1.5万亩辣椒铺满了田野,四义堂村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但党支部并未就此止步。2022年初,四义堂村党支部领办成立了乌拉特中旗众跃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和党员带头入股,带动292户群众入股471.1万元。通过流转土地种植、深加工增值,当年收益达到335万元。入股村民当年分红234.05万元,每股分红500元,入股回报率达到50%。截至目前,合作社通过增资扩股,社员已达420户,资金达703.2万元。
“截至今年年初,入股回报率已达到90%,年底预计可达100%。此外,我们又建成了2个村办企业,引进了玉米烘干厂、秸秆压块厂等2家企业,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村党支部副书记魏海介绍道。
蝶变:从“脏乱差”到“新家园”的民生革命
近年来,村党支部推行“四通一绿”工程,实现了硬化入巷、下水入管、燃气入户、供暖入网,村庄绿化率提升至35%。但在动员初期,村民们顾虑重重。为此,党支部成员带着网格员逐户算账:“村两委补贴1500元,自己只需花1500元;集中供暖每平方米比烧煤还便宜1元……”详实的数据打消了村民的疑虑,660户水冲厕所、780户天然气、4万平方米集中供暖迅速普及。
“住楼房可不是城里人的专利。”2023年,村党支部利用村里的闲散地和空宅基地,采取“集体投、村民筹、银行贷”的筹资模式,投资6000多万元建设了4栋、共192套住宅楼,让群众的“安居梦”成为现实。目前,已有100多户村民领到钥匙,40多户实现入住。
“以前住的平房,冬天烧煤炉,半夜还得起来添炭,现在住进村里新建的楼房,舒适又方便,地暖一开,整宿都暖和!”村民王利霞说道。
不仅如此,四义堂村为照顾村里的孤寡老人,从集体经济中列支17万元,为村里的4户五保户建了新房。“村里盖好房子让我们免费住,村两委干部还经常来关心我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冷暖,让我们特别舒心。”五保户村民郭胜感激地说。
如今,四义堂村党支部正谋划新的蓝图:建设辣椒深加工产业园,打造田园综合体,开发红色旅游线路……站在村头的辣椒地旁,看着地里村民抢收辣椒的场景,魏海感慨地说:“你看那辣椒红得像火,这就是我们党支部的颜色,永远炽热,永远向前!”(记者 图古斯毕力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