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记者 王丰
突破传统思维,敢为人先,去沙漠中筑路。
1997年7月,100多台推土机开进库布其沙漠,锡乌穿沙公路一期工程开工建设。
当地113个机关单位2000多名干部和9000多名农牧民,以及附近群众自发组成的800多辆四轮车队,齐力支援公路建设。历时3年,修通连接几地10万多人的锡乌穿沙公路,开创了内蒙古沙漠地区“以路划区、分块治理”的治沙先河。
2021年,赤峰市翁牛特旗境内全长91公里的乌白公路建成通车,实现以路治沙、治沙护路。
乌白公路横亘在无垠沙海中,将沙地一分为二,道路两侧草方格沙障密集分布,织成一张向外扩张的巨大绿网,牢牢锁住沙地。路开通了,机械、人员进来了,树苗、稻草得以成捆地运来,从而让绿意在沙地深处蔓延。
沙地复绿,路是“功臣”。
路修到哪里,草方格就织到哪里,绿色就蔓延到哪里。
沙障内部,黄柳、柠条等灌木郁郁葱葱,一些立地条件好的地块,还栽植了沙榆、樟子松等乔木。
公路两侧,柠条、樟子松、黄柳为沙漠穿上绿衣,这是内蒙古“以路治沙”带来的好景致。这条路,不仅是治沙的路,也是发展的路。治沙物资进入沙漠腹地,沿线苏木(镇)的特色产业、生态农牧业和特色旅游资源也被串联起来,为沙区发展创造了无限可能。
沙海被切割成可控单元,沙障方格扎下深根,沙生植物连片成绿。“以路治沙”模式,增绿又增收,治沙又致富。
这种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使农牧民成为这种治沙模式最广泛的参与者、最坚定的支持者和最大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