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孙美霞这辈,“老包子”的技艺还掌握在手,但是店铺不再开了,孙美霞有了一份公务员工作,而这项技艺只有在家里吃包子时才得以展现。
带着对祖传技艺的不舍和对美食的探索,孙美霞的儿媳陈敏重拾这一手艺。
今年69岁的孙美霞,她的太爷爷孙疙瘩老先生出生于1886年,成年后在托县河口三道街开办了一家干货店(即食品店),取名“瑞福祥记”,自家包子的工艺就是从那时慢慢固定下来的。由于自家包子很受顾客喜爱,老太爷就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六度包子”。在这之后,“瑞福祥记”在孙美霞的爷爷孙瑞祥先生以及父亲、叔父兄弟两代人的努力下不断发展。
“婆婆的祖辈、父辈都开店,到了她这一辈上班了,祖传的美食别人无法分享太可惜,何不让老包子焕发新生机?”2015年,孙美霞顺应时代潮流,和陈敏一起创立了“六度”食品店,再一次把自家老包子这道传统美味呈现在首府市民的餐桌上。
与此同时,孙美霞结合现代生产理念和经营模式,佐以传统的包制手法和独特馅料,把祖辈手中的土豆老包子技艺更加发扬光大——“六度土豆沙葱包”应运而生。
传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孙美霞说,祖传的技艺采取传统技法,发酵采用老酵发面,初学者不好掌握,尤其和面兑碱。且从拌馅儿、和面到包,哪个环节都不能马虎,如果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蒸出来的包子口感上就不一样了。现在的年轻人能静下心来踏实做一件事还是不容易。说到这,孙美霞为儿媳陈敏竖起了拇指。
凭借着对美食的执着和热爱,陈敏虽然经历过无数次失败,但是在大家的鼓励下,她最终真正的把祖传手艺学到手并发扬创新。
“从发面、拌馅儿、包包子都不输我,现在不但开店现场蒸包子,还发展了冷链产业,速冻包子进商超。”孙美霞说,如今包子手艺的发展超过了祖辈。
更让孙美霞感到欣慰地是,孙子也特别喜欢学习包子技艺,说,日后利用信息科技手段把包子铺开到天南海北。(记者 李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