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的街头巷尾、田间地头,一个个“法治小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由政法干警、律师、调解员组成的“法治轻骑兵”,带着宣传资料、法律咨询台和调解手册,把法律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让法治精神浸润千家万户。
2024年以来,喀喇沁旗政法系统累计开展“法治小摊”活动200余场,服务群众超3.2万人次,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9.9%,群众满意度达98.6%。这一创新举措,正是喀喇沁旗政法系统深化“八五”普法、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
精准“滴灌”解民忧
2024年6月,十家满族乡“法治小摊”刚开摆,便遇到村民王某反映土地流转合同纠纷的问题。“摊主”现场联系律师,通过“以案释法”明确合同效力,最终促成双方和解。类似案例通过“法治夜市”“田间课堂”等形式广泛传播,成为群众身边的“法治教科书”。
喀喇沁旗地处蒙冀辽三省交界,农村人口占比高,群众法治需求多样。政法部门立足实际,将“法治小摊”打造为“移动服务站”,针对不同群体定制服务内容。在农村山区,聚焦土地纠纷、婚姻家庭、农民工维权等热点问题,提供《民法典》《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解读,发放“防诈骗”“反邪教”宣传手册。在城乡社区,结合“平安建设”,开展反诈、禁毒、交通安全宣传,现场演示“国家反诈中心”App安装使用,帮助老年人识别“保健品诈骗”“冒充公检法”等套路。在企业园区,围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解读《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提供劳动合同签订、知识产权保护等咨询,助力企业合规经营。
创新形式聚人气
“以前觉得法律条文很枯燥,现在通过‘法治小摊’的案例讲解,一下子就明白了。”锦山镇居民李女士在参与“法治夜市”后,主动成为社区“法律明白人”,带动身边10余位邻居学法用法。
为破解传统普法“单向灌输”的痛点,喀喇沁旗政法系统推出“法治小摊+”模式,让普法更接地气、更有温度。
“法治夜市”烟火气浓。在锦山美食街、和美商贸区等夜间经济集聚区,设置法律咨询台、法治文艺演出区,结合乌兰牧骑表演、有奖问答等形式,吸引群众参与。2024年至今累计发放资料8000余份,解答咨询500余人次。
“流动普法车”覆盖广。依托公安“义警”、司法“巡回法庭”,将法治宣传融入日常巡逻、案件审理,在集市、庙会等场所“摆摊设点”,实现“执法+普法”双推进。
“指尖普法”零时差。通过“喀旗政法”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平台,发布普法短视频、以案释法漫画,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矩阵。目前累计发布普法内容300余条,阅读量超5万人次。
多元联动促和谐
喀喇沁旗政法系统以“法治小摊”为支点,构建“政法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治理格局。
“政法蓝+志愿红”。当地整合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等部门力量,联合志愿者、网格员组建“法治宣传队”,实现“群众点单、部门接单、社会评单”。
“调解+普法”双轮驱动。喀喇沁旗将“法治小摊”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结合,现场化解矛盾纠纷。2024年至今全旗各级调解组织累计调解纠纷3769件,调解成功3760件,调解成功率达99.7%,其中通过“法治小摊”分流化解的占比超20%。
“执法+服务”深度融合。在交通执法、市场监管等领域推行“伴随式执法”,执法人员边检查边普法,畅通群众监督渠道。
法治建设提质效
喀喇沁旗将“法治小摊”纳入“八五”普法重点项目,新建了11个“法治驿站”,推出“法治大集”等品牌活动,推动法治宣传向基层末梢延伸,助推法治建设提质增效。
群众法治素养显著提升。2024年全旗“法律明白人”达887名,覆盖所有村(社区)。未成年法治教育普及率达100%,未成年人犯罪率同比下降46.6%。
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行政复议纠错率13.11%,12345热线涉法诉求解决率100%。
基层治理能力全面增强。全旗各乡镇(街道)建成公共法律服务站,安装“无人律所岗亭”12台,2024年受理法律援助案件821件,公证事项685件,办证合格率100%。
从“摆摊设点”到“全域覆盖”,从“单向灌输”到“互动体验”,喀喇沁旗的“法治小摊”不仅是政法宣传的“新窗口”,更是密切群众的“连心桥”。这一创新实践,正以“小切口”推动“大治理”,让法治成为喀喇沁旗最亮的底色、最暖的情怀。(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