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经济网-内蒙古财经综合性门户网
    新闻热线:0471-3285915    监督热线:0471-3285388     官方微博    关注公众号
        客户端
内蒙古商报社主办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
当前位置:内蒙古经济网视野详细

记忆中的壕欠村

时间:2022年07月25日 09:56:39 来源:内蒙古商报  原创 大字 小字

  这些年无论我走到哪里,家乡的一切,历历在目,挥之不去,都倒映在我的脑海中。包括我童年美好的回忆,这个小小的村庄把我童年所有的趣事保存的完好无损。永远是那么熟悉、那么温馨、那么的亲切, 回想起我们村的人,勤劳、善良、民风淳朴、特别和蔼可亲,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是远近闻名的好村子。

微信图片_20220724210552_副本.jpg

  壕欠村位于周边村落的正中心,是村邻乡舍出行的必经之路,交通便利,四通八达,而且村庄被两米宽,叁米多高的古城墙环绕着。

  据说是祖先们用勤劳的双手,修建的土城墙,以备战争时抵御敌人,防卫坚固,看上去雄伟壮观。我们经常上去玩耍,把古城墙当长城爬,每天上无数次。站在城墙上放眼望去,风景别具一格,夏季一片碧绿犹如翡翠,美不胜言。这个美丽而温馨的家乡,是无数游子魂牵梦绕的地方……

微信图片_202207242105521.jpg

  那时候壕欠村八十几户人家,房子坐北朝南几乎都是四脚落地,房屋整齐排列,家家窗明几净,正面摆个大红柜,侧面摆个碗柜子,在用白土刷个地边子,看上去整齐又干净。

  当村有条最宽马路,不仅是村中心,也是我们儿时聚集玩耍的快乐场地。哪时小伙伴们每天准时准点在这里集合,热闹非凡。我和二妹那时也是众望所归,她们说:“我们不参与她们玩的不尽兴”,比如:踢毽子、打冈、捉迷藏、狼吃羊。那会儿和伙伴们玩疯了,有时父母喊吃饭都顾不上吃。那个年代是大集体虽然吃穿不太好,但过得无忧无虑特别开心!

  农民普遍是靠天吃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企盼一年四季风调雨顺。那时按国家规定人均分口粮,每人一年分360斤粮食,家有劳力还能分些以工代粮,年景不好每人只能分280斤粮食,国家再返销些玉米和其它粮食,好赖都能吃饱。

  壕欠村一般这种情况很少,老年人们常说:“咱们村的地是风水宝地,旱涝保收”。

微信图片_202207242105528.jpg

微信图片_202207242105523.jpg

  当时村里有两个队长,一个是政治队长武福住,一个是生产队长石金所。两位队长配合默契,尤其老党员武福住,大公无私,以身作则,兢兢业业,一心为村民们着想。石金所心直口快,认真负责,一声喝到底,村民们也是一呼百应,一片大好景象。

  那是一九七四年的春季,生产队里集中了男女劳力,实行锹铲麦子,费时费力,为的是收成好,产量高!铁锹代替了机械器具,那会儿我只能跟在后面撒化肥。老话说的好,庄稼一枝花,全凭肥当家哈哈……

微信图片_202207242105524.jpg

  时间飞快,眨眼间到了秋季,看着喜人的锹铲麦子,笼子宽,麦穗又长又饱满,大伙喜出望外,今年是个丰收年啊!都憧憬着丰收的美景……

  有一天为了抢收那块锹铲麦子,快到中午才休息,顶着烈日,又渴又饿,累得筋疲力尽,都瘫坐在麦地里。抬头又望见村里炊烟缕缕升起,还能闻到飘来阵阵蒸莜面的香味,感觉更饿了。

  突然队长提议说:“最近这天气变化无常,缓一缓接着干,快过八月十五了是不是合作社进回月饼了”?大伙一听眼前一亮,是的,那咱们中午别回家了,买月饼分的吃吧,一会儿让人把月饼跟水送过来,每人两个月饼。

  此刻大伙也不觉的那么累了,仿佛香甜美味的月饼和甘甜的水就在眼前。

  因为那时买月饼不仅用钱还得用粮票购买,一般家家户户过八月十五才能吃上月饼,大伙有点迫不及待,都激动的欢呼着!又精神抖擞的接着割麦子。当时我割的是一笼麦子,吃力的紧跟其后。大伙不辞辛苦,争分夺秒在抢收着,在两位队长的带领下,村民们齐心协力,干得热火朝天。

微信图片_202207242105526.jpg

  等收割完大伙又马不停蹄的起山药,拉个子。在起早贪黑用马拉碌碡碾麦子。

  莜麦是用脱粒机脱早晚两班倒,我也参加在其中,跟我年龄差不多有四个同伴,我们年龄比较小,只能背脱完的莜麦杆。

  脱粒机在十二马力柴油机的带动下脱的很快,还有机器前后俩个人熟练操作,互相配合,如虎添翼,麦穗麦杆立马分离,一会儿就积攒下很多。我们也争先恐后,相互关照。

微信图片_202207242105527.jpg

  因此同伴们结下了深厚友情,更有趣的是,不存下莜麦杆,不必队长发现的情况下,几个人在夜晚草垛里藏猫猫,抓到谁谁快点出去背,这样更积极。 可一天晚上快换班的时候,一个同伴藏了起来,怎么找也找不到。喊也不回应,可把我们吓坏了,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忽然听到草垛里发出喊声:快跑被抓住了,几个人听到这才松了一口气,没想到原来她藏在草垛里睡着了,在梦里捉迷藏呢,感觉又好气又好笑……

  那时虽然是加班劳动但快乐无穷,我们从劳动中获取快乐。

  那番景象现在回想起都很开心,头戴星光,脚踏草地,还是一蹦多高,精力充沛。 我们几个小姐妹在一起摸爬攻打亲密无间,甚至每晚都住在姥姥家里。姥姥有四个子女,常在身边只有母亲和舅舅,姥爷走的早姥姥一个人很孤独。

微信图片_202207242105525.jpg

微信图片_2022072421055212.jpg

  母亲让我和二妹多陪伴姥姥,她们几个为红火热闹,带着被褥也住了过来。姥姥很高兴,让我们每天晚上给她唱戏,讲故事,那时我们对红灯记沙家坝很熟悉,二妹很活跃推选她当导演,要不每天因为谁扮演李奶奶,铁梅争论不休,有时闹得不欢而散。自从选上二妹,井井有序,让演李奶奶的穿上姥姥的上衣,演铁梅的扎一根长辫子,在把姥姥的药桶当红灯、拐杖当武器,都演的像模像样的。姥姥看着高兴的脸都笑开了花,表演结束姐妹们也笑得东倒西歪,真是娱乐劳动两不误。

微信图片_2022072421055210.jpg

  在农民们不分昼夜的努力劳动下,麦子莜麦终于变成了黄澄澄、金灿灿的粮食,显的格外耀眼,大伙带着丰收的喜悦!干劲儿更足了。 先给国家上交公粮,在给村民们分口粮,先国家后自己,在卖些余粮,剩余的都存到粮仓里,那个年代随时 备战、备荒。方圆几百里的村子遭了灾,也来我们村借粮食。

  老武队长听了他们的来龙去脉后,毫不犹豫,代表全村帮助了他们,给他们解了燃眉之急,都高兴的千恩万谢。

  壕欠村的好名声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几乎在方圆几十公里外家喻户晓。壕欠村过的真是红红火火蒸蒸日上。

  村里的姑娘更是不想出村找对象,都嫁给了自己村里的如意郎君。

  那时周围还流传的一个顺口溜,传说:毫欠村的姑娘是手表队,的确我们村子有十几个大姑娘,长的亭亭玉立。年龄相仿、每人手腕上戴个明晃晃的手表、梳着两根长辫子。每天看到她们在一起劳动时,美的犹如一幅画,还都是村里的硬劳力。我们年纪小还很羡慕她们……回想起那传说还真实有趣。

  我们村里结亲的数不胜数。邻村的姑娘一听说给介绍壕欠村小伙子,满心欢喜,都愿意嫁到我们村里。安居乐业,都过得美满幸福。

微信图片_2022072421055214.jpg

  等农民们交完公粮,队里开始给每家每户分口粮,当大家看到一年的劳动成果,对收获露出满足的微笑,紧接着又收拾油料,等收拾好已经是冬季了,闲下来没有多久,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杀猪季节。

  让我记忆最深的是老家 有一种美食叫做杀猪菜,让人吃了回味无穷。也是童年最热烈的期盼。我们甚至翻着日历盼望杀猪饭。在大雪小雪节气之间,村里大部分人家开始杀猪宰羊。很多农家都会把杀猪当成年末的最后作的一件事儿。请左邻右舍好友们来一起帮忙,孩子们也高兴快乐的跑来跑去,等待着那香喷喷的潮头肉大烩菜。大家围坐在炕上,喜笑颜开的吃着美味的一锅杀猪菜。长辈们在喝上散装的粮食酒,幸福的谈论着一年的成果,更多的是期望衣食无忧。

  农民们大部分杀完猪把肉冻起来埋在地窖里,那个年代的猪最大也就是杀个七八十斤,平时舍不得吃,都留着过年呢。

  想起我们小时候最期盼的是过年,一进入腊月更强烈,因为过大年不仅有饺子吃还有新衣服穿。所以小朋友们天天聚在一块儿扳着手指头数还剩几天就过年了,父母也盘算着孩子们的衣服,衣服都是母亲在煤油灯下一针一线缝制完成的。腊月二十九晚上母亲把缝好的衣服鞋子分给我们姊妹几个,我们手舞足蹈别提多开心了,各自把自己的衣服放到枕头边,准备年三十早晨穿。夜深了姊妹们叽叽喳喳越说越兴奋,睡意全无。

  正困的迷迷糊糊,听见炮声一响,立即爬起来穿上新衣服,笑着、追着、跑到院子里帮父亲挂灯笼贴对联,那时真好!到处充满了欢声笑语……

  花灯初上, 母亲又开始忙碌的做年夜饭,芳香四溢馋的我们直流口水。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开开心心吃着美味丰盛的团圆饭,父亲边吃边喝着小酒,乐呵呵的听着收音机里面播放的相声,那种生活简单快乐,我们几个小伙伴兴致勃勃跑大年,挨家挨户跑遍了全村。家家户户灯火通明,装饰的焕然一新,雪白的墙壁贴满了年画。大人小孩喜气洋洋,炕桌上都摆放着自家做的特色食品油炸小吃,有着浓浓的节日气氛。一年的辛苦,省吃俭用,积攒下来就等着过年时,和亲人朋友们一起分享那美味佳肴。

  邻里之间和和气气亲如一家,当街更热闹了,鞭炮声起伏不断,小伙伴的嘻嘻打闹声,小时候的年味是最浓的。大年初一早晨,锣鼓声把熟睡中的人们唤醒。村里的男女老少,穿新衣、戴新帽、都急急忙忙来到当街 ,敲锣打鼓,准备去村口迎喜神。美好的一天如期而至,据说迎迎喜神一年一帆风顺。全村人欢天喜地,那场面十分热闹……大家在节日里心情愉悦过的很快,转眼到了正月十五。

  我们村子对过十五非常重视,是祖辈们用辛劳跟精神传承下来的,这种民俗文化一直代代传承着……

  那年我才十几岁,正月十五办的特别隆重,高桥队、秧歌队、扮演唐僧师徒弟,年前就开始排练上了,还特地聘请来做各种烟花炮竹的师傅,还排列的九曲灯,五花八门,应有具有。每家每户给糊七八个灯碗子,负责灯碗子的人叫二万贯,十五这三天他每晚喊着端出灯碗子来,听到他的喊声好像是号角声响起,全村人齐刷刷的端出了灯碗子。南门外的九曲灯一下变的星星点点,就像天上星星一眨一眨亮晶晶的。

  还把生产队的房子临时改成三观社的家,桌子上供的各路神仙的排位,给上的香敬供的花点心,进去上香时灯火辉煌、香烟缭绕仿佛到了仙境,据传说:村民们有什么心愿十五夜里偷偷的吃上一个点心就能实现了。十五早晨上香拜神的人很多,都在排队等待。祈求一年通顺,四季平安。

  十五这天母亲也早早的起来忙碌的煮好饺子,让我和二妹快点起来吃饭,吃完饭好梳洗打扮参加秧歌队去。姐妹俩穿的花棉袄,蓝裤子,围着红头巾,还有秧歌队送的红斗篷,打扮起来两个人照着镜子高兴的迷开眼笑,母亲看见我们的装扮也笑弯了腰,两个人扭着秧歌步子,欢快的去迎接自己的角色。

  快到傍晚时,当村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到了真正开始放烟花,逛灯会、舞龙灯、扭秧歌的时候人挤人,肩挨着肩、脚跟着脚,有摔倒的有不熟悉地形掉了山药窖里的。

  原来是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村民们,都慕名而来观看十五的老老少少。 所以拥挤的水泄不通,人山人海,这样说一点都不夸张。也是我们村办十五规模最大,人欢马叫非常热闹的一次!也是记忆中最隆重的一次。

微信图片_2022072421055211_副本.jpg

  记得一九七五年一天早晨,队长在高音喇叭里通知说:有一批下乡知识青年,最近要来我们村子下乡落户。有呼市有集宁的,都是十八九岁的小姑娘小伙子。让大伙到指定地点抓紧时间盖新房子,准备让知识青年居住,当听到这个消息,我们好奇又开心,急切的盼望着……七十年代人们生活很单调,没什么消遣。最享受的是看露天电影。当时公社有放映员,给每个村子轮流的放电影,我们像盼星星盼月亮,就盼着来我们村放电影,当电影播放时,兴奋的等着电影开幕,第二天还去邻村看,爬山涉水,一部电影反复追着看。小时候懵懵懂懂特别天真,看了电影(英雄儿女)。

  看到王成牺牲心里非常难过,连做梦都盼望王成能活过来。所以电影在邻村播放时,我们继续追着看好像王成又活过来了。知青的到来给我们村无形中添姿加彩。

  那天为了欢迎知识青年,大家热情洋溢,都穿戴的干净利索。在知青的院子里非常热闹拥挤。我们好奇的看着她们,越看越像电影演员、特别洋气大方。为了欢迎远道而来的他们,请来了公社放映员连放三天电影。没想到他(她)们给我们村带来前所未有的欢乐,她们能歌善舞知识渊博。有当老师的广播员的,还有和村民们一起劳动的。开始干活她们不适应,慢慢也变得都吃苦耐劳,业余时间给大伙讲城里新鲜有趣的故事,还教我们唱歌、跳舞学文化。跟她们接触下,我们开阔了眼界,思想也进步了。真是眼光有多远思想就有多远,思想有多远,成就才可能有多高。

  我们几个一有时间就往知青那里跑,天天像过节一样热闹,日子变得丰富多彩。

  一天村民们又接到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为庆祝八一、公社举办大型运动会,杀牛宰羊让全公社年轻人踊跃报名参加,我们几个小姐妹也准备参赛报了名。

  这天在生产队的大院子里,选拔参赛队员,全村人都来观看,快轮到我的时候心里忐忑不安,害怕紧张的腿还有点抖。知青老师祁秀荣长得白净漂亮,她一直陪在我身边,悄悄鼓励我别害怕,你一定能行。我很快镇静下来,唱了一首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第二天祁老师说我被选上了,激动的差点跳起来,那种心情无言以表。我参加的是歌曲联谊唱,姐妹们西山战备粮,需要八个姐妹我是领唱的,几个姐妹也参加上了,从那以后老师们更辛苦了,领上我们早晚刻苦排练。

  开幕那天,各个大队的代表队浩浩荡荡、陆陆续续入场。那阵势很大,入场时我们几个小姐妹跟在后面激动的左瞧瞧右看看开心的不得了……到了演出这天看见台下成千上万的人,我的心又砰砰跳,好像怀里揣着一只小兔子。又看到姐妹们化好了妆穿着统一的服装,都兴高采烈的在台后比划着,我心里也美滋滋的轻松了许多。我半开玩笑半鼓励的说:咱们今天要拿出平时给姥姥唱戏那本领哦,姐妹们心领会神,哈哈大笑。

  想到这表演机会来之不易,希望奋勇当先我再次镇定下来。开始上台有点小失误,整体表演还算圆满,一次表演经历让我终身难忘。

  清楚的记得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九日早上新闻播报,昨天夜晚唐山发生了大地震,让全国人民做好防震工作,小心再次地震,人们正在为同胞们遇难而难过时,突然发现自已家的房子也在轻微的晃动,都在原地愣住了,不懂得往外跑,是知青站在东井台上高声呼喊,地震了大家快点往外跑。

  队里也立即召集村民们开会,那时候不懂什么叫地震,经过知青讲解才明白。刚经历了房子的摇晃,都很害怕,弄的人心惶惶,知青建议把酒瓶子立在柜子上,再地震瓶子一倒人就往外跑。

  大伙说那晚上睡着咋办?知青梁继武便自告奋勇说:晚上我们给轮流的值夜班,大家不要害怕,要是在地震我们就敲洗脸盆,(后改成敲锣)大伙由感激而敬佩的望着他,他们的精神鼓舞着我们全村人。他们与农民同苦同乐,后来村民们也是你争我抢的值夜班,那段时间虽然很紧张,但有了他们的守护,夜里村民们睡得很踏实。

  知青在我们村有的待了两年多,这期间都友好相处,他们和村民们打成一片,不分你我,所以大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有一天突然听到她们响应国家号召要回城了,我们急急忙忙跑到她们的宿舍,看到她们正在忙着收拾行李,相互对望着、一切尽在不言中。眼泪模糊了视线,依依惜别、难舍难分。时光在悄悄流逝,岁月在偷偷奔跑,太阳也要回家了。他们给我们留下更多的是美好记忆……

微信图片_202207242105522.jpg

微信图片_2022072421055213_副本.jpg

  现在的壕欠村旧貌换新颜,砖瓦房整齐漂亮,牛羊成群,土地变成水浇地,每年更是旱涝保收,大家都过得丰衣足食。(杨香桃)

编辑:李姝廷

版权声明:内蒙古经济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285388   蒙ICP备2021003034号-1 

Copyright © 2016- 内蒙古经济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