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中国苜蓿改良会议(CAIC)暨内蒙古草种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
签约现场
本报记者 张鑫
5月8日,主题为“苜蓿种业创新与发展”的第一届中国苜蓿改良会议(CAIC)暨内蒙古草种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呼和浩特召开,论坛分为“会议报告”“主题发言”“科学家论坛”“企业家论坛”“圆桌会议”“实地考察”等形式,深度分析苜蓿种业发展现状、展示最新技术成果和科研进展,找准苜蓿种业的卡点和堵点,破解种子扩繁单产低等技术难点,共解中国饲草种业发展瓶颈,透解中国饲草种业发展的美好未来。
论坛现场,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与内蒙古正时生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分别签署“中苜5号紫花苜蓿”“西乌珠穆沁羊草”授权协议,克劳沃(北京)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与内蒙古正时生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签署 “沃苜1号紫花苜蓿”授权协议。
建链强链,打造优质牧草全产业链
“一直以来,呼和浩特始终把乳产业作为全市的头号工程,培育了伊利、蒙牛两大世界前十的本土乳企,‘中国乳都’正在打造‘世界乳都’。”呼和浩特市委副书记、市长贺海东表示,目前,呼和浩特实施了优质牧草技术攻关项目,申报了国家级草种业创新中心,相继建成了国家牧草种质资源中长期和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基本形成集育种扩繁、栽培、加工、利用于一体的草种业技术研发创新体系。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全市优质饲草种植面积达到145万亩。
占比10%,我区通过国家审定草品种68个
做好苜蓿改良,发展好苜蓿种业,实现种源自主可控,这不仅为推进自治区实施以奶业、草种业为龙头的“六大产业集群战略”注入强劲的动力和活力,重要的是对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好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建设和绿色高质量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陈永泉表示,内蒙古自治区针对当前生态建设紧缺的草种,通过“认证+补贴”的形式,2022年新建和巩固提升草种生产繁育基地15万亩,2023年新建草种生产繁育基地18.6万亩,尽快实现主要生态建设用草种自给自足。同时,加快乡土草种选育力度。目前,通过国家审定的草品种达68个,占全国的1/10;通过自治区审定的草品种172个,居各省区前列。 近两年,内蒙古明确在“抓种源、育龙头、强基础、健体系、提质量”上聚力攻坚,坚持“东禾西豆、东羊西苜”的草种业发展布局,全力打造“苜蓿、羊草”双动力引擎的草产业发展新业态。
科技创新,11家草种生产培育头部企业共赢未来
目前,我区草种繁育基地面积27.6万亩,2022年草种产量达到194万公斤,其中苜蓿种子繁育基地17.7万亩,总体可满足用种需求且略有盈余。内蒙古农牧厅副厅长赵玉生表示,全区已基本形成东部草种产业聚集区、浑善达克沙地生态草种生产区和西部黄河流域草种产业聚集区。现有11家草种生产培育头部企业。
同时,加强草种业科技自主创新发展,不仅是“藏粮于草”“藏粮于技”迫切需求,更是内蒙古建设中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迫切需求。赵玉生希望借此契机,广泛沟通交流,深化产业对接,加强科技创新、技术推广、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务实合作,在实现互利共赢的同时,也为中国草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大家的智慧和力量。
高效协同,推动北方草牧业可持续发展
内蒙古农业大学副校长季祥在论坛上表示,内蒙古农业大学作为一所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办学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多年来,学校发挥“农、牧、林、水、草、乳、沙”七大特色学科优势,在林草种业和生态领域,建有草地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方抗旱耐寒草品种繁育国家林草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0多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同时,充分发挥内蒙古草地资源优势,在草品种选育与利用、草地资源利用与管理、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人工草地建设与饲草加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创新驱动作用。此次高峰论坛将对于着力破解我国苜蓿品种短缺及育种技术滞后的“卡脖子”问题,提升寒冷地区苜蓿良种国产化水平,提高我国苜蓿品种自给率,推动我国北方草牧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集群发展,饲草产业蕴藏万亿级市场
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粮改饲、种业振兴等政策实施以来,苜蓿产业发展迅速,但仍不能满足国内奶业发展的需求,苜蓿种业进口依赖度达到80%以上,如何高质量发展国内苜蓿种业,找到行业的卡点与堵点,打好种业翻身杖,是这个时代对政产学研各领域提出的新课题。内蒙古草业协会会长马宏伟则认为,种子是草业的“芯片”,是草产业发展“卡脖子”的关键。近几年,国产牧草品种在内蒙古实现了大面积种植,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今天,良好的产业环境造就了科技创新的发展根基,在以乳业、草种业为龙头的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中,建链、补链、强链的产业发展思路,让饲草产业得以走上舞台,挖掘出一个全新的万亿市场,给草种业者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另悉,论坛期间,与会专家学者、企业家们围绕“苜蓿种业创新与发展”这一主题,从“我国苜蓿种与种业形势、苜蓿种业全链条与思考、苜蓿育种研究、苜蓿种质创新与杂种优势利用等议题,深入分析、探讨我国当前苜蓿产业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并分享各自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为我国苜蓿产业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策略和新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