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丰
内蒙古作为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之一,也是内蒙古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并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5月15日,二连浩特口岸边检快捷通道全面恢复启用,出入境旅客“刷脸”秒通关。截至5月14日,经二连浩特口岸出入境人员达31.5万人次,出入境流量大幅回升,二连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结合执勤工作实际和口岸通关流量,及时优化通关措施,调整勤务模式,全力营造优质、高效的通关环境。
5月15日,满洲里公路口岸试行24小时货运通关正式开启,成为全国首个24小时货运通关的边境公路口岸。当日,经该口岸进出境车辆503辆,其中进境174辆,出境329辆,与5月1日—14日日均相比,进、出境车辆均增加88%,口岸昼夜运行整体平稳。
口岸部门的工作是否高效,与进出口货物的贸易成本直接相关。在此之前,冗杂的手续审批常常困扰着出入境人员和外贸企业。权力下放之后,非行政审批被取消,对于必要的审批承诺“办结时限”,使通关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发展不停步,改革不止步。作为服务者,口岸工作也是如此,要增量扩容,瞄准大通关入境。
“通关”通的是人心。纵然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有多种途径联络感情,但隔着屏幕的虚拟沟通,终究无法比拟面对面的亲密互动。“通关”通的是经济。“通关”将重新唤起旅游、零售、酒店等行业的生机,亦会提振全球投资者对内地的发展信心。
有了好政策,关键在落实。加快大通关建设,在各区域间、部门间形成协作并联并非易事。政策越往下走,越容易受到曲解、阻碍。
内蒙古要审时度势,切实提高口岸大通关服务能力,打通“最后一公里”。内蒙古要牢记嘱托,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全力以赴,步履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