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丰
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贯穿阿拉善盟。就是在这样的沙海里,放眼望去,梭梭树在黄沙中碧绿葱茏、随风摇曳,让沙海焕发出勃勃生机。
阿拉善盟,年均降雨量最少仅为20毫米,年均蒸发量最高达到4200毫米,是全国生态环境最脆弱、荒漠化程度最严重、治理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就是在这样区域内,阿拉善人凭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精神,硬是在腾格里沙漠东缘建成长350公里、宽3—20公里,在乌兰布和沙漠南缘建成长110公里、宽3—10公里的防风固沙林带,形成了“绿带锁黄龙”的景致。
上世纪50年代,阿拉善左旗境内分布着800万亩天然梭梭林,但是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梭梭林面积急剧下降。
近年来,“百万亩”梭梭生态林基地的建设,开创飞播造林700万亩的治沙典范,阿拉善盟探索出了适合本地的沙漠治理模式。
数据显示,阿拉善盟森林覆盖率由建盟初的2.96%增加到8.37%,草原植被覆盖度由不足15%达到23.18%。沙尘暴次数由2001年的27次减少到近几年的3—4次,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在沙漠里种一棵树有多难?阿拉善盟林草局治沙造林科科长海莲说,“比养活一个孩子还难!阿拉善戈壁荒漠上随处可见的人工梭梭,是经过几十年探索才种活成林的”。
时至今日,阿拉善盟逐步形成了围栏封育、飞播造林、人工造林种草“三位一体”的林草生产建设格局,使林业生态建设由过去只靠人工造林单条腿走路的局面走上了科学的综合治理的轨道。同时,“灌、草、乔相结合,以灌为主”等一系列技术措施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林业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成效,加快了防沙治沙进程。
沙漠里的风说来就来,风吹沙起……
在阿左旗境内,梭梭林延展到天边、延伸到巴彦乌拉山脚,减弱了风速,挡住了风沙。
没有了风沙的欺负,农牧民开始产业转型。这种转型就是“绿富同兴”,在梭梭中嫁接苁蓉。
多年来,阿拉善盟依托独特的沙生植物资源优势和多年生态建设的基础,确立了打造国家重要沙产业示范基地的发展思路,全力建设梭梭、苁蓉等林沙产业基地。同时引进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牧户”的模式,形成种植、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据统计,阿拉善盟沙产业增加值由2016年的15.42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70.49亿元,年均增长51%。
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东接宁夏平原和河套粮仓。“把沙子留在我们这里,确保沙源不扩散,是阿拉善最大的责任。”海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