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丰
小寒即到,北方多地降雪,能源保供进一步引发关注。
保障能源特别是民生用能供应不仅事关经济平稳运行,更关系千家万户生产生活。家里暖气足不足、炕头暖不暖,衡量的是能源保供工作质量,影响的是百姓“温暖指数”。
能源产业作为内蒙古的当家产业。多年来,内蒙古能源经济多项指标稳居全国首位,能源保障保供有力有效。
2023年全年煤炭生产12.2亿吨,居全国第二,其中销往区外7.2亿吨以上,居全国第一。坚决服从服务国家大局,全年承担国家电煤中长期合同任务9.45亿吨,占全国任务总量的36%。财政部预拨内蒙古2023年煤炭奖励资金52.3亿元,居全国第一。
全区电力装机总规模达到2.1亿千瓦,新增装机规模4239万千瓦。其中新能源新增3000万千瓦,相当于之前累计并网量的一半;煤电新增超过1200万千瓦,是2015年以来投产规模最多的一年,发电量71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新能源消纳能力稳步提升,新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23.2%,同比提高3.2个百分点。外送电量289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连续19年领跑全国。
全年原油产量290万吨、同比增长17%;天然气产量310亿立方米、同比增 长1.3%,占全国的1/6;煤制油产量110万吨、同比持平;煤制气产量2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大唐克什克腾旗煤制气项目二期工程建成投产,全区煤制气产能达42.6亿立方米/年,跃居全国第一。
不过,尽管从目前来看能源供需形势总体稳定,但保供之弦不能放松。据预测,今年冬季北方等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甚至容易出现极端天气,用电用煤用气需求不断攀升,加大了调峰保供的难度。
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保障民生。坚持民生优先是衡量能源保供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尺。对于各地来说,要充分做好应对极端天气等不确定因素影响的准备,确保民生用能在资源上得到充分保障,在价格上能够保持稳定。
保障群众温暖过冬既是一项民生任务,更是一项幸福工程。内蒙古应坚持宜煤则煤、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坚守民生用能保供底线。
对可能出现资源偏紧的一些地区,要及时调度资源,确保发电供热用能上全力以赴,确保百姓温暖过冬,切实提升百姓“温暖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