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迪威娜
“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是自治区党委提出的对全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具有支撑性、牵引性、撬动性作用的“六个工程”之一,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就是要把“三北”工程攻坚战和新能源建设合为一体,增绿、增能、增收统筹推进。
作为全国防沙治沙的主战场,“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有“两个半”在内蒙古。
在黄河“几字弯”攻坚区,鄂尔多斯市率先打响黄河“几字弯”攻坚战。
“现在治沙条件比以前好多了,高科技设备不仅节省了人工,成活率也提高了,今年我预订了10万株樟子松苗子,准备再绿化3000亩,为治理毛乌素沙地再做点贡献。”中国治沙劳模殷玉珍激动地说,“去年,我在鄂尔多斯市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启动仪式上代表农牧民发言,现在‘以工代赈’的政策这么好,今年我不但要把我的种树经验教给大家,还要带领更多的造林大户、农牧民参与进来。”
以工代赈的用工方式吸引了周边农牧民踊跃参与,让更多的造林大户激情高涨,纷纷加入治沙造林的队伍中,为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注入强劲力量。
在乌审召镇布日都嘎查连片沙丘中,一道道沟壑蜿蜒曲折,多台挖掘机正在施工挖沟,载满沙柳的拖拉机奏唱着“春之歌”,每隔一段距离拖拉机会把沙柳苗整齐摆放在沙梁上。造林大户吉日嘎拉图和农牧民正干得热火朝天。
乌审旗乌那根布日都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袁广英说:“自从实施以工代赈防沙治沙项目后,农牧民的积极性提高了,我们在自家承包退化草原上直接参与生态治理项目,不仅可以通过投工投劳、自育苗木造林直接参与工程建设获得补助,还可以获得柠条种植和草原生产力恢复提高的中长期收入,这给我们增加收入带来了很大的信心。”
“我们正在着力完善‘先建后补’‘以工代赈’等机制,鼓励农牧民直接参与生态工程建设。目前,重点防沙治沙项目采用以工代赈形式的资金比例将不低于60%,农牧民直接参与率将超过50%,让沙区农牧民成为防沙治沙最大的参与者和受益者。现在,我旗农牧民干劲十足,从‘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 乌审旗林草局局长吕琪说。
在赤峰市翁牛特旗格日僧苏木以工代赈治沙项目区,也是翁牛特旗乃至赤峰市首个以工代赈防沙治沙项目施工现场。以工代赈的用工方式吸引了周边农牧民踊跃参与。
实践证明,以工代赈防沙治沙带来了4个变化:改变了原来“政府在做、群众在看”的情况,实施主体变成嘎查集体,施工人员变成农牧民,实现了全民参与的目的;农牧民能够就近就业务工,增加收入,增加了他们的获得感;原来通过招投标,由中标单位施工,与嘎查集体经济没有关系,现在由嘎查集体实施,增加了嘎查集体经济收入;5年的封育禁牧管护期内,农牧民会更加爱护自己的劳动成果,自觉实施禁牧政策,共同巩固防沙治沙成果。
在兴安盟科右前旗察尔森镇察尔森嘎查以工代赈经济林建设项目现场,举目四望,只见茁壮的榛子树在冬日暖阳里尽情地伸展枝条,为迎接春天的到来蓄积着力量。
2023年,科右前旗投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1000万元,在察尔森镇察尔森嘎查、俄体镇双胜村、科尔沁镇柳树川村等4个村改造低产林4260亩。通过以工代赈吸引当地村民参与到项目建设和后期管护中,让低产林地长出“新芽”的同时,更实现了村民、村集体的共同受益。村民李春梅看着这些榛子树苗,对未来充满希望。
以工代赈是乡村振兴的“造血器”,既能有效激发内生动力,撬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还让群众有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促进多元增收。
2023年,兴安盟投资4000万元实施的20个以工代赈经济林建设项目已经全部建设完成,累计建设“光伏发电、节水滴灌”工程20处,栽植大榛子、文冠果等经济林1.41万亩,培育药材等林下经济1610亩,通过以工代赈方式增设就业岗位1978个,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兴安盟将利用3年时间累计打造10万亩经济林,项目建成可形成大量可计量、可核查的碳汇产品,同时把以工代赈建设项目作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工程项目的重要抓手,做好项目增量扩面、群众宣传发动、林下经济培育、社会主体引入等相关工作,探索打造一批“以生态兴产业、以产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区,通过以工代赈书写出山青、业兴、民富的新篇章。
防沙治沙既是一项生态工程,也是一项发展工程、民生工程, 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做到既治沙、又发绿电,还促进群众增收,真正让黄沙披绿,让绿能涌动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