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喀喇沁旗十家满族乡位于赤峰市东南部,是赤峰市两个民族乡之一,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西距赤峰38公里,东距元宝山区20公里,锦平公路、306国道穿境而过,属七老图山支脉的浅丘陵区,地势西高东低,大陆性季风气候,无霜期120天左右,年平均气温60℃,年均降水量约60毫米。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有黄金、石灰石、花岗岩、莹石、理石、煤炭、铁矿石等资源。全乡总面积34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4万亩,林地面积25.5万亩,辖14个行政村,147个村民小组,6899户,总人口27199人,其中满族4856人。全乡耕地资源以坡山地为主,森林覆被率达33.5%,草场约占总面积的34.4%,野生动物主要有狍子、獾子、狐狸、山鸡等,野生植物中草药达20余种。
十家满族乡主动适应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格局,积极探索市域社会治理新方法,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全域视野推动改革创新、以“五化同步”为依托、以各基层党组织党员为抓手,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形成以“一核引领、四心融合、五治联动”为特色的“产业园区”治理模式,着力补齐了基层市域治理短板弱项。
探索“1+4+5+N”治理新模式,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一核引领”——党建引领,强基固本。坚持党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集中统一领导,搭建起“乡党委—村党组织—网格党支部—中心党员户”四级组织体系,通过298名专职网格员对194个基础网格进行全覆盖,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总牵引,以防范化解市域社会治理难题为突破口,以打造具有十家特色的社会治理模式为总目标,切实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系统化、社会化、精细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确保市域治理目标明确、落实有力。
“四心融合”——平台协同,齐抓共管。成立了全乡市域社会治理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社会治理(综治)中心、公共法律援助服务中心的“四心”融合阵地。通过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新理念,通过56个服务点全覆盖,形成“全乡一盘棋、业务一张网”的治理新格局。

十家满族乡社会治理(综治)中心
“五治联动”——一体推进,集中发力。强化政治引领作用,积极融汇“法治”“德治”“自治”“智治”多元力量。政治引领,坚持党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集中统一领导,构建人人“共商共推、共筑共融、共创共管、共建共享”机制;法治保障,建立“乡村组”三级调解阵地,形成“四调对接”“三级联动”的矛盾调解格局,开展“八五”普法和“法律六进”活动,解决“信访不信法”问题和企地之间矛盾纠纷问题;德治教化,以文明乡风引领基层风尚,拓展基层德治内涵,通过树立新风、做强阵地、丰富活动、凝聚人心,弘扬社会核心价值观和新风正气;自治强基,通过壮大集体经济、发展主导产业、加强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创新“5321工作法”“四议两公开”村民议事决策机制,力求“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有效提升村民自治成效;智治支撑,强化“大数据治理”理念,把公共视频、网格化服务管理与智慧农村结合起来,依托综治信息“9+X”系统,建立村民信息上报制度,认真开展随手拍、我要说等活动,不断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精准化、精细化水平。

十家满族乡上烧锅村党建引领“五治联动”构建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
“N+特色”——典型打造,创新模式。坚持抓重点促全局、抓典型带一般的工作方法,因村制宜,在“1+4+5”市域社会治理模式基础上,结合全乡14个行政村在市域社会治理个性化模式的打造上,找准切入点,以楼子店村、上烧锅村、大水清村为优先突破口,拓宽“运转”路径,创新“联动”方式,总结典型经验,打造典型模式,探索出一条条既适合本村、又适合本地区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不断增强基层治理整体效能,为全乡社会治理工作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治理模式。

十家满族乡楼子店村党建引领“五化同步”构建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
实现“社会治理”新转变,构建基层治理新视角
转“单一”变“多元”。将综治办、司法所、信访办、人民调解中心等职能部门资源力量有效整合,建设统一的全乡党建引领网格化管理调度指挥平台,实现集矛盾排查化解、纠纷调解、维护稳定、治安防控、法律服务为一体的联动效能。
转“粗略”变“精准”。各村党组织集中精力抓党建、抓服务、抓治理,按照“细划网格、配强人员、严定责任、健全机制、狠抓运行”的工作思路,发挥乡村干部和网格员最大化作用,以“闭环工作法”为依托,关注“小党建、小村组、小治理”,突出精准细管网格,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转“被动”变“主动”。动员乡党政班子成员及机关干部自觉融入市域社会治理工作,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紧盯重点领域、重点群众、重点矛盾,提前介入、主动对接、化解矛盾、全程跟踪,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化解矛盾,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将群众上访转变为主动接访、及时下访,实现矛盾化解常态化。

十家满族乡市域社会治理“四心”融合阵地
打造“十家治理”新样板,发挥基层治理新效能
十家满族乡按照自治区党委、赤峰市委和喀喇沁旗委要求,科学谋划解题,示范推动破题,积极适应发展形势和广大党员群众服务需求。充分利用“四心”融合阵地,发挥“五治”联动作用,以网格化治理为手段,实现全乡上下同频共振,取得显著成效。

十家满族乡与美丽河镇开展市域社会治理交流工作
自开展市域社会治理工作以来,积极与同市乡镇开展交流学习,不断提升了市域社会治理水平。自2021年以来,综治维稳方面共调处矛盾纠纷265起,调解成功率100%,与2012年相比,调处纠纷案件由25件增加至535件,信访量进京赴呼人次由21人58次降低为1人3次,信访维稳经费由120万元降低为12.7万元;环境卫生方面成立9个环境整治工作推进组,1个乡综合执法督查组,4个工作专班,组织人工1915人次,清理各类垃圾10682.7吨;疫情防控方面开展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强化24小时排查统计,制定全员检测工作计划并开展演练,建立台账164份,规范化设置核酸流动采样点14个,固定采样点3个;民生保障方面做好网格连心、组团服务,解决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共认领实事76件,完成76件,收回“三问”清单74份,征集100余条意见,解决200余个群众急难愁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