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特殊的民事案件,该案被告张某是一名聋哑人。在法官的邀请下,法庭上多了一位“无声的沟通者”——手语翻译,全程参与庭审,通过一次次手语传递,让原本可能因沟通产生阻碍的庭审,变为一场平等、温暖的对话。
原告李某和被告张某因摆摊占位问题纠纷不止,在一次占位过程中,两人矛盾上升为肢体冲突,导致李某受伤。后李某诉至法院,要求张某赔偿医疗费一万余元。
办理聋哑人案件,语言交流是最大障碍,如何有力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成为承办法官最关切的问题。
“为确保当事人的真实意愿得以准确传达,我们邀请专业手语翻译协助庭审,切实保障当事人诉权。”承办法官邓婕说。
庭审现场,与往常不同,原本高效的程序“缓慢”下来。充分考虑到张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承办法官控制语速、放慢节奏,时刻关注翻译情况,直到张某点头表示理解。手语翻译将法官询问通过手势等方式准确传达给张某,张某也通过手语及肢体动作,将想法和意见充分表达。
用时2小时的庭审,传递司法的人文关怀,也是为民办实事的生动实践。这场手语翻译参与的庭审,得到原被告双方一致认可。
诉讼“无声”,司法有情。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人民法院高度重视弱势群体权益司法保护工作,持续完善无障碍设施建设、改善工作方法,让弱势群体参与的诉讼更加快捷舒心,用实际行动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的新需求、新期待。(张璐 齐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