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王丰
实现“10分钟运动圈”全覆盖,越来越多的呼和浩特市民从运动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在引领健康生活的同时,用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为呼和浩特构筑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构建“10分钟运动圈”,应该提供硬件支持,让市民有锻炼的场所,有运动的欲望。
自2024年国家启动“体重管理年”活动以来,呼和浩特以“零门槛健身”为目标,构建起覆盖全城的运动网络。截至目前,共有体育场地6457个。社区、行政村全民健身体育设施覆盖率100%,人均场地面积2.72平方米,形成“步行10分钟即达”的运动圈。
尽管政策有支撑,公众有需要,但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新要求和群体多元化的健身需求相比,运动场地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短板。
既需“量”,更需“质”。这就需要提供多样化的运动场馆。让小区内的运动场所不局限于小型的体育设施,还可以结合物业管理用房、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市民家门口的资源,谋划建设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设施,提高运动场馆的品质。让市民在挥洒汗水之后能够释放工作和生活的压力。
有了场地设施,还要在活动推广等软件上下功夫。结合志愿者活动和市场主体,为市民提供运动锻炼培训,让专业人员不仅活跃在赛场上、舞台上,还要走进群众中间,为爱好健身的市民提供源源不断的培训教程,提高体育运动的吸引力。
当然,好政策永远只是开始,而不是“终点”。“10分钟运动圈”是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必然要求。可以预见,健身设施建设和群众体育发展都必然会再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