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气象局是怎么预报未来是“下小雨”还是“下暴雨”的吗?” “怎么测量风力的大小?”“如何识云看天气?”9月16日,在首个全国科普月的浓厚氛围中,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第六中学迎来了一场特殊的活动——千乡万村气象科普行暨内蒙古气象防灾减灾宣传科普草原行,初一年级300余名同学带着满满好奇,开启了一场沉浸式气象探索之旅。
科普课堂上,来自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的科普讲师通过一连串的提问瞬间抓住了同学们的注意力。结合内蒙古地域气候特点,讲师用“云朵的旅行”“雨滴的诞生”等趣味比喻,拆解了云、雨、风等常见气象现象的形成原理,普及气象预报知识。在讲到气象防灾减灾时,还现场演示了暴雨、大风等预警信号的识别方法,手把手教同学们用“风级歌”的小技巧判断短期天气变化。
“以前总觉得气象预报离我们很远,今天才知道,通过树枝的摆动就能判断天气,太神奇了!”初一年级的邹昕然兴奋地说,这次活动让她发现气象知识里藏着好多“小秘密”,以后会更加关注天气变化,了解防灾避险的知识。
最让同学们兴奋的是接下来的“气象大闯关”环节。图书馆里瞬间变成了科学擂台,主持人刚抛出问题,台下立刻小手如林。“气象预警信号颜色代表什么?”问题音未落,杨子涵同学脱口而出:“蓝黄橙红,四个等级!”清脆的回答赢得满堂喝彩。
而在“人工影响天气飞机纸模挑战赛”中,各个小组分工协作、默契十足:有人负责“研读图纸”,有人专注“机身拼装”,还有人精细调整“机翼弧度”,仿佛在完成一项重大科学任务。最终获胜的三个小组不仅赢得了荣誉证书,更收获了“迷你气象站”“气象积木套装”等惊喜奖品,脸上写满了自豪与喜悦。
“这不仅仅是一堂课,更是一次科学种子的播种。”初一(5)班班主任周珂冉感慨地说,“初中的孩子正处在探索世界的关键期,这样生动有趣、动手又动脑的科普活动,比书本上的知识更加鲜活有力。它不仅教会孩子们防灾避险,更点燃了他们心中的“科学火苗”。
这场气象科普的“饕餮盛宴”在欢声笑语中落下帷幕,但科学的种子,早已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高子蕴 张祺玥 侯文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