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记者 王丰
炒米,在许多地方,都是饮食中的美味,且这种美味大多为糯米制作而成。唯有内蒙古的炒米独具特色,是用糜子制作而成。
过去炒米一直是牧民们的主食之一,日常生活中“不可一日无茶,也不可一日无米”。
内蒙古发达的畜牧业,带来了丰富的奶食品,与奶食品绝佳搭配的粮食也只有炒米了,这也是几千年来炒米为牧民所钟爱的原因之一。
碗里抓上一把炒米,倒上香喷喷的奶茶,佐以黄油、奶皮子、手抓肉等,再用红糖一拌,便是牧民们的一顿家常便饭。
牧民们总爱说这样一句话:“要暖穿上皮子,要饱吃糜子。”
炒米的制作工艺也十分讲究,首先,将糜子淘洗干净,倒入锅中后加适量清水,用旺火煮至米粒膨胀,之后盛出来晾凉备用。接着,取干净细沙置于锅内翻炒,待沙子炒红后放入晾凉的糜子,来回翻炒至糜子中的水分渐干,盛出后倒入铁筛子中使米沙分离。最后,将筛出的糜子放在石碾上脱皮,除去麸糠、筛掉碎米后即可。
制作炒米的过程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把握好火候,这样才能让米粒看起来美观、吃起来爽口,并最大程度地保留营养成分。因此,老人们总是反复强调:“炒米要用心,火候要准,翻动要勤。”
由糜子制成的炒米,低脂高钙,膳食纤维与维生素异常丰富。膳食纤维的最大功效是可以促进人体肠胃蠕动,促进消化,保护肠道,对健康很有益处,加之在其制作过程中糖的含量变得很低,适用于心脑血管病、糖尿病、高血脂等患者食用,能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和食疗作用,这也是炒米在牧民饮食习俗中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为了避免吃法单一,牧民们展现了非凡的创造力,创造出很多种炒米的吃法:干嚼炒米是零嘴,泡入奶茶中是主食,拌入甜奶嚼口便成了甜点,与肉末一同熬制则是香浓可口的开胃肉粥……
如今,随着人们对食物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放心”的转变。传统炒米因其食用方便、美味营养,正以全新的面貌走向更大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