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鑫)“从家到单位一个来回就要‘浪费’16个小时,这几天下游企业煤炭需求量旺盛,任何时间都耽误不起!”考虑到春节期间煤炭用量达到高峰,巴音花站站长张晓宇将刚5岁的女儿交给家里老人,主动留守在车站,为巴音花站春节前后的高运量需求提供精准运力支持。
据悉,2022年4月,呼和浩特局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发挥既有线路优势,推动满都拉口岸蒙古国煤炭、矿粉等大宗货物“公转铁”“散改集”,打造中蒙欧跨境运输包满铁路新通道。而巴音花站作为境内铁路运输线的“通道口”,北邻满都拉口岸,南接包头至白云鄂博铁道线,担负着内蒙古、山西、河北等4个省份23家企业的煤炭运输任务,是蒙煤外运的重要“乌金枢纽”。
行车室内,一排电脑不间断地闪烁着各种信息,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值班员接打电话声音清晰、行动迅速,一道道指令通过对讲机响彻在这个孤寂的小站中,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与室外宁静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
“下雪过后,道岔容易挤压冰雪,道路湿滑也给现场作业造成不小的安全隐患,我们一直保持4个人时刻在线,随时准备应对各种突发情况。”考虑到恶劣天气对设备带来的不利影响,平时就爱“较真儿”的张晓宇多次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密切关注行车室内的设备显示情况,增密恶劣天气下12组道岔、20个防溜设备检查巡查频次,一天下来,室内室外往返20余次,步行超过10余公里。
凌晨3点,人们都在梦乡之时,巴音花站调车长付强却还在车上跳上跳下,“别看班组里职工平均年龄55了,在这种环境下的工作经验,小伙子们都赶不上!”寒风里,调车长付强手提着10多公斤重的列尾装置,熟练的小跑穿梭在各个车体间,接风管、挂列尾,不多时,一列满载煤炭的货车已经编组完毕,等待开往包头市天一能源公司,“室外温度太低了,跑起来才暖和,几趟车下来,外面衣服一身冰,里面却能透出一身汗!”付强笑着说道。
由于巴音花站地处草原深处,周围80多公里荒无人烟,夜里温度能达到零下30多度,伴随着5级大风,一出门,一股刺骨的寒意立刻涌遍全身。即便这样,这些老职工们往往顶着寒风工作,用他们熟练的业务技术,护送满载电煤的车辆顺利出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运炭翁”成了他们对自己的笑称。
为推进运输服务快捷高效,巴音花站始终以铁路与公路衔接为重点,充分挖掘铁路专用线潜能,大力推行“到站直装”模式,到站装箱、铁路发运一气呵成,全程货物不落地,实现公铁联运无缝衔接;加大信息资源共享力度,通过科学调配运力安排,不断优化请车、配空、取送等关键环节作业,确保有箱即装、装好即编、编好即发。截至目前,这个边陲小站已经为蒙古国输送煤炭6.8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