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现场
签约仪式
签约仪式
本网讯(记者 张鑫)7月23日,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指导,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包头市人民政府主办的蒙浙粤跨区域专利转化对接活动在包头市启动。活动聚焦稀土、人工智能、数据、煤化工等重点领域,吸引了来自内蒙古、浙江、广东三省(区)的260余家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代表参与。
“北稀南融,知链未来”。作为蒙浙粤三省(区)首次联合举办的跨区域专利转化对接活动,以搭建“需求端—供给端—服务端”三位一体精准对接平台为核心,推动“技术攻关—专利转化—产业升级”全链条高效协同,为破解中西部地区专利技术转化难题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通过跨区域资源与技术的“双向奔赴”,打破专利技术研发与应用的地域限制,合理配置各地优势资源,激发创新潜力。
开幕式上,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卢鹏起针对内蒙古稀土领域专利转化中“资源与技术匹配不畅、运营主体能力不足”等痛点,提出“强化政策协同、搭建高效对接平台、培育专业化运营主体”的系统解决方案,要求三省(区)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跨区域专利转化经验模式,为全国同类工作提供“蒙浙粤示范”。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卢颖石系统总结了内蒙古近年来在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等方面的显著成效,深刻指出跨区域合作是打通“专利技术—产业应用”堵点、提升转化效率的关键路径。
卢颖石倡议三省(区)以本次活动为“纽带”,深化知识产权领域的常态化交流——既推动浙江、广东的先进技术与内蒙古的资源优势对接,也促进内蒙古的特色产业需求向沿海地区的研发力量传导,合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稀土产业是包头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包头市人民政府市长孟庆维介绍了当地“稀土、煤化工、人工智能”等产业的深厚底蕴,他表示,本次活动为包头链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资源提供了“关键契机”,包头市将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推动稀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让“稀土资源”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
开幕式期间,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与包头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高质量转型发展知识产权强市合作议定书》,整合两级资源在专利布局、转化运用、保护维权等核心环节深度协同,助力包头打造“知识产权强市”标杆;包头、鄂尔多斯、杭州、宁波、金华、揭阳6市共同加入“粤港澳大湾区跨区域专利转化合作联盟”,进一步拓展跨区域专利转化合作边界,实现创新资源跨域共享。
同时,企业与科研机构专利技术转让、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专利质押融资等多类型合作签约同步达成,总金额达3.79亿元,覆盖稀土、人工智能、煤化工等重点产业领域,充分彰显三省(区)在专利转化领域的优势互补。
活动当天,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稀土产业高价值专利布局策略”“跨区域专利转化协同模式创新”“人工智能与稀土产业深度融合路径”等主题,分享前沿理论与实战经验,为参会代表破解专利转化难题提供指导;《全国稀土产业运营情况报告》《全国稀土领域“双五星”高价值专利目录》及“蒙知汇”专利运营小程序正式发布。来自三省(区)及港澳地区的12个优质项目进行路演,涵盖稀土永磁材料、人工智能算法、煤化工清洁技术等方向。
活动还特别设立了“人工智能与数据产业”和“煤化工产业”两个分会场,聚焦特定领域深入研讨。通过深入的案例剖析与圆桌对话,与会代表充分交换了思想,为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参考。
此次蒙浙粤跨区域专利转化对接活动,是三省(区)落实《“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的重要举措,实现了资源禀赋与创新能力的精准对接。下一步,三省(区)将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定期举办对接活动,出台优惠政策,推动更多专利成果转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