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锡林郭勒,天高云阔,草原无垠。在阿巴嘎旗X516县道上,一辆辆汽车疾驰而过。行至X516县道158公里至160公里处的U型弯坡路段,新安装的会车预警系统正实时监测对向来车,路面工人在同步施划震荡减速标线。
这是内蒙古推进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治理攻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内蒙古将道路隐患排查治理作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重要抓手,通过建立“排查—登记—评估—治理—验收”全链条工作机制,推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由“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源头治理”转型。
“这段‘探头坡’应当安装鸣喇叭、禁止超车标志,施划黄实线,确保警示到位!”8月6日,在阿巴嘎旗X516县道K233+940米处,自治区公安厅交管局道路隐患排查治理业务骨干秦跃辉在现场指导整改。该路段设计时速40公里,实际平均车速高达80公里,超车时驾驶人视野受阻,极易引发事故。
针对此类高风险路段,内蒙古采取“科技+传统”双管齐下治理模式:一方面,在弯坡、临水临崖等路段增设会车预警系统、防疲劳预警等智能设施;另一方面,通过施划震荡标线、安装警示标志等传统手段强化安全防范。位于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国道207线与306线交汇处的环岛,曾因夜间可视性差存在极大安全隐患,通过缩小环岛半径、加装防疲劳预警设施等治理措施,截至目前,实现“零事故”运行,群众安全感显著提升。
紧扣全国公路安全设施和交通秩序管理精细化提升行动部署,自治区公安厅交通管理局组织开展了2025年公路安全隐患突出点段治理重点攻坚,聚焦事故多发的普通公路平交路口、临水临崖路段、弯坡路段、长下坡路段、高速公路出口路段等“五类点段”,实施挂牌督办,进行技术指导,帮助落实“一点一方案”“一路一设计”,确保治理精准有效。目前,99处部省两级督办隐患路段全部建档立卡,按“任务单、时间表、路线图”挂图作战,确保整改到位。此外,全区138名业务骨干接受公安部专家培训,全面提升专业化治理能力。
安全无小事,责任重如山。今年以来,内蒙古公安交管部门坚持以“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为牵引,深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构建起全方位交通安全防护网络。2025年1月至7月,全区事故起数同比下降7%,死亡人数同比下降24%,受伤人数同比下降11%,财产损失同比下降18%。
“‘防风险于青萍之末,治隐患于未发之时’才是安全治理工作的上上之策。我局还推动将道路安全隐患治理成效纳入各盟市年度安全生产工作考核体系,压实属地责任。”自治区公安厅交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全区所有重点隐患路口路段将接入道路交通态势监测服务系统,实现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全区一张图”可视化管理,提升应急响应和风险预判能力,切实筑牢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线。(记者 安寅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