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两年跻身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在城市新质生产力排名中位列第15位……近年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在创新发展赛道上持续发力,以政策创新破解发展瓶颈,以企业主体汇聚发展动能,以人才战略筑牢发展根基,走出一条资源型城市向创新驱动转型的特色之路。近日举办的第三届“鄂尔多斯杯”创新创业大赛,更成为这场转型进程中的生动注脚,为其创新版图再添助力。
政策引领构建创新生态“强磁场” 打造全国一流创新策源地
“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给予‘不封顶’支持”“支持鄂尔多斯实验室建设内蒙古实验室,建设期前5年每年给予不低于5亿元经费支持”……一系列实打实的政策举措,彰显着鄂尔多斯市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将科技创新置于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通过系统性政策搭建起优质创新生态,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2024年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科技“突围”工程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政策》,成为当地科技领域系统性最强、含金量最高的纲领性文件。
在政策引领下,鄂尔多斯市科技创新投入呈现持续攀升态势。2024年,全市R&D经费投入达53.2亿元,投入强度为0.91%,对内蒙古R&D投入增长贡献率达48.9%,稳居内蒙古首位;全市财政科技投入24亿元,带动规上工业企业投入研发费用81.5亿元,创新投入“雪球”越滚越大。
近日举办的第三届“鄂尔多斯杯”创新创业大赛,更为这一创新生态再添活力。大赛以“创新引领 筑梦暖城”为主题,分设“全球引智组”和“鄂尔多斯科创组”,设置36个获奖席位,总奖金池超千万元,单项最高奖金达100万元。自6月上旬启动以来,大赛宣介团深入北京、西安等城市开展宣介,不仅吸引556个项目报名参赛,更让鄂尔多斯市创新活力与优厚营商环境深入人心,进一步让良好创新生态的“磁场效应”持续增强。
企业主体激活创新“动力源” 培育新质生产力场景应用标杆
从煤基新材料迭代升级到风光氢储协同发展,从智能矿山高效运营到碳纳米管技术突破,如今在鄂尔多斯市,企业创新活力全面释放,越来越多企业在创新舞台上崭露头角。
位于准格尔旗的中科合成油内蒙古有限公司便是企业创新的典型代表。2024年底,该公司实现费托重油流化热解技术突破,催化剂稳定性达到国际同类技术的7倍以上,还能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5%以上。
“政府的1093万元专项资金,撬动我们3264万元研发投入。”公司科研项目部部长刘润花的话语,道出政企协同创新的倍增效应。据了解,自成立以来,该公司已承担57项科研项目,涵盖科技计划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重大专项等多个领域,获得专项资金9452.7万元,自筹研发资金达3.28亿元。
与此同时,鄂尔多斯市以“三清零”行动和“双倍增”计划为抓手,有效激发企业创新活力。2024年,鄂尔多斯市深入推进“三清零”行动,新增“三清零”企业48家,累计达279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33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701家,科技型企业总数突破千家,提前实现“十四五”期间倍增目标。
第三届“鄂尔多斯杯”创新创业大赛也在积极推动企业创新成果转化。8月19日,在第三届“鄂尔多斯杯”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颁奖大会上,鄂尔多斯市副市长张秀玲表示,将全周期护航项目落地。对获奖项目和潜力项目“一企一策”全程跟踪、贴身服务,深化与投资机构、科研院所的协同攻坚,强化资金、场地、场景等精准支持,全方位保障优质项目从技术验证到市场落地的全链条发展,切实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让创新之花结出产业硕果。
人才筑基锻造创新“智高点” 构建产才融合生态圈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鄂尔多斯以人才新政“双30条”为重要牵引,着力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让人才成为锻造创新“智高点”的坚实支撑。2024年,该市人才和科技专项资金投入分别达2.96亿元、12.32亿元,较上一年度分别增长196%、25%。
在平台搭建上,鄂尔多斯市先后建成投运鄂尔多斯人才科创中心和北京、深圳、上海、雄安人才科创飞地矩阵,实现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创新资源的强链接。目前,鄂尔多斯市已累计入驻科研院所和企业56家,双向注册企业26家,引进高端科技人才51人;同时引进武强、金之钧等院士,新获批院士工作站5家,人才集聚“洼地效应”逐步显现。
产教融合机制则进一步释放人才效能。该市在内蒙古率先开发上线产业人才云图,编制发布《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扩大重点企业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订单培养、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规模,开设“订单班”“冠名班”58个、招生2129人;与清华、北大等高校共建碳中和研究院、能源研究院,推动“实验室-孵化器-产业园”全链条转化。
据了解,2024年,鄂尔多斯市人才总量和高层次人才分别达51.3万人、5.5万人,分别增长12%、15%;成功入选“2024最佳人才发展生态城市”全国前50强,人才吸引力攀升至全国地级城市第34位。(侯倩 张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