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记者 王子旺
光伏板每15分钟转动一次,像向日葵一样,“追光逐日”。
无人机根据设定好的航线穿梭于“光伏海洋”之中,对每一块光伏板进行细致巡检……
近日,走进位于库布其沙漠腹地的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科技感十足的场景扑面而来,生动诠释着智能技术如何为生态治理与能源发展注入新动能。
近年来,鄂尔多斯将智能技术深度融入生态治理、能源生产等关键领域,在破解区域发展难题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鄂尔多斯方案”。
作为一种创新的治沙模式,光伏治沙近年来在内蒙古广泛推广,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成效明显。
然而,各地在推进光伏治沙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难点。一方面,光伏发电项目周期长、投资大;另一方面,运维方在利用光伏架下空间发展种植、养殖等产业时,也遇到了专业不对口、市场需求把握不准等问题。破解这些难点就要打好“组合拳”。
内蒙古荒漠化土地分布较广,各地气候、土壤类型复杂多样,给光伏治沙带来诸多挑战,需建立涉及政府部门、企业及科研院校的多元化合作体系。在布局光伏发电基地时,可引进深入了解当地气候条件的科研院校,共同规划光伏板下的植被种植或畜牧养殖产业。以专业机构的丰富实践经验,为项目提供科学指导和有效支撑。同时,有关部门应为光伏治沙项目提供规划指导、水资源调配等全方位支持。
光伏治沙,作为绿色科技与生态治理的深度融合产业,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和政策的持续支持,光伏治沙模式的效应将得到进一步释放。
光伏治沙模式价值远不止于技术创新,更在于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启示。实践证明:只要秉持系统思维,创新发展模式,荒芜之地也能变为孕育希望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