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商报新闻客户端消息(记者 赵永光 张鑫)草种质资源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资源,是草原生态修复和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4月22日,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发布会上获悉,为进一步发展壮大我区草种业,有效缓解草种短缺问题,自治区将在草种质资源保护、草种业科技水平提升、草种供种能力提升、草种监管能力提升四个方面集中发力。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草原管理处四级调研员特日格乐介绍,加快发展草种业,自治区要开展全区第一次草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摸清我区草种质资源家底。收集保存各类草种资源,编制公布自治区草种质资源保护和生态草种名录。加强羊草、冰草、黄花苜蓿等乡土草种群落保护力度,建立珍稀、濒危、特有及重要价值的草种质资源原生境监测点。建立国家级草种质资源库,完善提升自治区草种质资源中期库、草品种资源中心库、乡土草种质资源库建设,支持乡土草种种源地和资源圃建设。组织制定草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技术标准,建立草种质资源信息平台,加速推进草种质资源共享利用,夯实种业发展基础。
开展良种选育技术研究,持续推进良种选育攻关工程,选育耐瘠薄、耐盐碱、抗病虫害、抗干旱的乡土草种。聚焦重点产业领域,以提升核心种源自给率、培育自主品种为目标,整合草业科技资源,推进机制创新,促进产学研结合。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优势,加强种质资源开发和培育的基础性研究。发挥各级林草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和队伍优势,加快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在优质品种普及利用的实践创新上取得突破,建立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加快成果转化落地,完善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
此外,要推进草种良种基地、采种基地建设,在草种产能上实现新突破。研究出台优良草品种繁育生产补贴政策,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化草种业龙头企业,建设一批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力稳定、产业化经营的草种繁育基地,提升种业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保护草种质资源富集的天然草原,鼓励开展野生乡土草种采集和利用,探索野生乡土草种在草原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中的应用机制。
同时,强化草种品种认证、产地认证和质量认证。完善草种监管和标准体系,依法核发草种生产经营许可证,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健全良种质量监督检查机制和草种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开展草种追溯认证体系建设试点,实现草种质量的可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