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丰
深耕优质农畜产品,关键要找准路子、突出特色。要在“品”上下足功夫,把好资源转化为好品质、好品牌,让本地优质农畜产品输出更畅通。
近年来,内蒙古全力推动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进一步提升品牌竞争力、影响力、带动力,促进全区农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有效衔接,拓宽线上线下营销渠道,在农畜产品输出方面重点发力,让更多的内蒙古农畜产品走向世界。
随着人们健康理念不断升级,消费需求正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加快转变,故而需要质量更好、品质更优的农畜产品不断输出。今年内蒙古培育了30个区域公用品牌,以150个企业为重点,开展市场监测,发布供需信息。同时,建立了全国采购商需求等信息,完善品牌企业基础信息、生产信息、市场信息,通过数字化推动精准销售。
近年来,优质农畜产品品牌数量快速增长,品牌效益显著提升,但多而不精、大而不强仍是发展瓶颈。这就需要农畜产品苦练内功,一方面,通过加快建设富有特色、规模适中、带动力强的优质农畜产品产业集聚区,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从“小而散”向“大而强”转变。另一方面培育更多有影响力的农畜产品品牌,加强品牌管理,促进品牌营销,实现由“卖原料”向“卖加工品”“卖品牌”转变。
如今,内蒙古正在与中国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和品牌营销专家团队合作,开展品牌策划、市场营销培训服务;加强品牌宣传推介,在央视等主流媒体和抖音等新媒体投放品牌宣传内容,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依托内蒙古品牌大会、内蒙古农牧业品牌故事大赛和农畜产品包装设计大赛开展品牌宣介,推动农畜产品输出。
优质农畜产品要围绕“品”字下功夫,因地制宜选准品种,提高农畜产品的外在品相、内在品质,让广袤田野更有“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