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经济网-内蒙古财经综合性门户网
    新闻热线:0471-3285915    监督热线:0471-3285917     官方微博    关注公众号
        客户端
内蒙古商报社主办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主管
当前位置:内蒙古经济网要闻详细

【商报时评】“三北精神”里的内蒙古力量系列述评之一:不屈的治沙人 敢把荒漠变绿洲

时间:2023年08月03日 10:43:19 来源:内蒙古商报  原创 大字 小字

  本报记者 王丰

  平原着绿,荒山披锦,茫茫黄沙变绿洲。

  1978年,为了扭转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带来的生态危机,中国启动实施“三北”工程,该工程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跨越13个省份,东西纵横4480公里,45年来三北人民铸就了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为核心的“三北精神”。

  内蒙古亦是如此,在东西2400公里的大地上,向荒山荒漠宣战,从单纯的营造林到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内蒙古力量可圈可点,不屈的治沙人敢叫荒漠变绿洲的精神可歌可泣。

  在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的苏木山,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15公里。远观其山,层峦叠嶂;近望脚下,松涛激荡。无法想象,上世纪50年代,这里还是荒山秃岭。苏木山,山连着山,坡连着坡。“山大沟深石头多,一出门就爬坡”是乌兰察布市兴和县人形容苏木山的顺口溜。

  然而,就在这山中有个“倔老头”,这个“倔老头”就是塞上愚公董鸿儒。他的倔劲儿一上来,十头牛都拉不回来。正是他的倔强,从1958年至今,他是苏木山植树造林的第一代开拓者。经过不懈奋斗,苏木山3000多万棵落叶松绿满山坡,成为阻挡风沙肆虐京津冀一道的绿色屏障。森林覆盖率达到74.8%,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林场。苏木山的生态服务价值高达2.67亿元。

  上个世纪80年代,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白二爷沙坝植被覆盖不足15%, 每年有约200万吨泥沙经浑河输入黄河, 并且以每年3米左右的速度向东西扩张,周围 1万多亩农田被流沙吞没。

  1982年, 和林格尔县云福祥县长带领一支由120人组成的治沙队,开启了与天斗、与地斗、与狂沙奋战的漫漫长路。 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奋斗,8.5万亩流动、半流动沙丘和3.5万亩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治理,造林种草保存面积达12万亩。

  同样,1985年的春天,殷玉珍在鄂尔多斯乌审旗沙漠里喊出“宁可种树累死,也不叫沙欺负死”的豪言壮语。 30多年里,殷玉珍以每年种2万多棵树的速度,让7万亩黄沙变成了绿洲。

  还有王文彪,硬生生地把“死亡之海”库布其沙漠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绿洲。 他白了头发,也绿了沙漠,2017年“库布其模式”被写入联合国宣言,王文彪也获得联合国环境署颁发的“地球卫士终身成就奖”。

  无论是董鸿儒、云福祥,还是殷玉珍、王文彪,他们植树造林、防沙治沙的身影铭刻在内蒙古大地上,他们不服输的躬身奋斗的姿态是“三北精神”最生动的注解。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的历史性转变,每一寸绿都来之不易。 每一寸绿都是几代人的锲而不舍的付出才筑起了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

  如今,守护和担当的接力棒交到我们手中,但这条路上还有更多的艰难险阻,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是要迎难而上,不回避问题,不害怕困难,不畏惧挑战。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内蒙古力量永远无往不胜。

编辑:王丰

版权声明:内蒙古经济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71-3285917   蒙ICP备2021003034号-1 

Copyright © 2016- 内蒙古经济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