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王丰
3月13日,年仅31岁的张明(化名)不幸遭遇车祸,被120紧急送至内蒙古科右前旗人民医院。几经抢救后,张明的病情仍持续恶化,经专家研判为脑死亡。在悲痛之余,张明的家人决定捐出张明的眼角膜、双肾、心脏和肝脏。挽救他人生命,让张明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都说生命的消逝是一种结束,但有些人却用另一种方式让生命重启。他们在生命走到尽头时,用捐献器官这种安静而温柔的方式,以生命接力生命,将大爱留在人间,这是他们对这个世界“最美”的馈赠。
器官捐献,不仅是对一个逝去生命的最好纪念,也是对另一个生命的莫大帮助。截至2025年3月26日,内蒙古实现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538例,其中人体器官捐献210例,眼角膜捐献106例,遗体捐献222例。2025年以来实现捐献18例,其中人体器官捐献9例,眼角膜捐献3例,遗体捐献6例。
每年清明节前后,内蒙古各级红十字会都会开展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者纪念缅怀活动,通过敬献鲜花、种植“生命树”等方式缅怀纪念人体器官捐献者,呼吁更多爱心人士了解、支持和参与人体器官捐献工作,自愿登记成为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
器官资源极度匮乏是不争的事实。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大约有150万患者需要进行器官移植,而每年进行的器官移植手术仅有1万例左右。只有建立更加完善、高效的捐献移植体系,才能让更多的生命被爱心点亮。由此而言,一方面要从立法、经济投入等方面,加大对器官捐献的支持力度,建立科学有效的机制;另一方面要完善公正公开的器官获取和分配体系,从制度上确保器官捐献“阳光”运行。
传统观念的束缚固然强大,但道德追求与价值信仰足以突破所有障碍。道德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此,个人的价值追求也莫过于此,如明灯,在点燃自己之时也照亮着别人;如烈火,在燃烧自己之时也温暖着他人;如薪火,在人与人之间互相传递,最终得以凝聚成携手共进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