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卓资县六苏木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已深度融入乡村治理与产业发展的全过程。“老村长”议事机制化解矛盾纠纷;“老党员”传递党的声音,带头发展产业,引领致富;“土专家”“田秀才”扎根田间大棚,传授种植技术。从议事桌到蔬菜棚,两条路径,一个目标,共同开辟出一条强村富民的新路径。
秋日午后,卓资山镇六苏木村党支部的会议室里格外热闹。“老村长”议事会一开始,大家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参加议事会的都是热心公益、群众基础好的“老村长”、老支书,议事会不设主席台,不用讲话稿,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着说着,好多事就有眉目了。“无门槛”“零距离”“接地气”的参与方式,充分调动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有效激活了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卓资县卓资山镇六苏木村党支部书记陈英儒说:“我是六苏木村人,我们成立‘老村长’议事组,就是因为‘老村长’们了解情况,说话顶用,能把党的好政策和乡亲们的烦心事儿给‘对上口’。”六苏木村下辖8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近千人。近年来,该村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紧抓乡村治理最小单元,通过“老村长”议事会等机制,在院落巷口倾听民声,从日常琐事中发现并解决群众的实际难题,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治理的主人翁意识,推动形成了“治理促发展、发展固治理”的良性循环。 治理效能的提升,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走进老党员庞关喜的蔬菜大棚,西红柿、生菜、油菜等长势喜人。他和老伴儿穿梭其间,熟练地进行采摘、分拣,准备将新鲜的蔬菜送往周边商超。庞关喜种植蔬菜大棚已有20多年,丰富的经验让他成为村里公认的“土专家”。 当地将培育乡土人才作为推动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村委会定期邀请县农牧和科技局的农技人员进村,为大棚种植户开展现场技术培训,破解生产管理中的难题。目前,在庞关喜等老党员的带动下,全村已有10余户村民投身绿色蔬菜种植,走上致富之路。这些扎根一线的“土专家”,把议事成果转化为实用技术和增收门路,带领群众把蔬菜大棚经营得生机勃勃。 六苏木村通过“老村长”议事等方式凝聚起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实现了从“愁增收”到“忙致富”的转变。党建引领下的“菜篮子”经济,正带领这个“城中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笃定前行。(左文芳 吕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