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记者 张鑫 李艳红
“去年完成防沙治沙115.85万亩,规模居全区第一。今年计划完成防沙治沙551.65万亩,占全区治理任务的三分之一。截至6月17日,规划的168个片区全部开工,已完成年度工程量的83.3%。”6月18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蒙古论坛分论坛上,阿拉善盟副盟长刘德如是说。
刘德介绍,阿拉善盟是全区唯一一个承担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盟市,多年来,阿拉善盟牢牢抓住区域联防联治这个“牛鼻子”,重点加强上下风沙口治理和省区边界锁边林草带建设,确保沙源不扩大、不扩散。一方面强化区域协同,在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的蒙甘交界区域开工建设了23.9万亩阻沙生态防线,共同阻止两大沙漠握手交会。另一方面坚持系统观念,重点围绕黄河流域、黑河流域和河西走廊、贺兰山地区,精心谋划布局了一批综合治理项目,覆盖了境内三大沙漠边缘、沙源区和路径区。党的十八大以来,阿拉善盟累计防沙治沙1592.41万亩,实现了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在腾格里和乌兰布和沙漠边缘建成了两条长约460公里,宽3-20公里不等的防沙锁边林草带,形成了“绿带锁黄龙”的壮丽景观。
坚持项目联动,加快腾格里沙漠东南部新能源基地等集中式光伏项目建设,积极引进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等光伏治沙项目,探索“风光发电—生态修复—土壤改良”治沙模式,规划到2030年完成沙化土地治理89.2万亩、配套新能源装机610万千瓦,其中今年计划治沙面积26.4万亩、实施装机总规模180万千瓦。另一方面成功获批总投资26.44亿元的内蒙古西部荒漠综合治理二期项目,并在规划设计、组织形式(“EPC”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组建“国字头设计公司+央企+地方企业”的联合体)、管理模式(采用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管理模式,由1家工程咨询服务公司+1家监理公司作为建设单位委托的项目“管家婆”)、工程实施、技术支撑等方面探索创新,着力打造全区防沙治沙的样板工程。高质量承办了全国荒漠化综合防治现场会等大型活动,积极提炼总结和宣传推广荒漠化防治“阿拉善模式”。
此外,坚持全民联动。 实施“以工代赈”,在防沙治沙的同时,实现治沙致富。目前,阿拉善盟已有31个嘎查村、3860名农牧民参与进来,农牧民通过防沙治沙实现平均增收3.2万元,由过去的“要我造林”变为今天的“我要造林”;大力推广先建后补治沙模式,今年已带动近100家本地企业和合作社参与防沙治沙、治理面积超70万亩,实现既能治沙又能增收;鼓励全民参与治沙,共同奔赴“绿色约定”,今年,阿拉善盟义务植树147万株,义务治沙近5000亩。
同时,坚持产业联动,实现生态与产业“双向奔赴”。一方面,以生态治理带动沙产业发展,依托骆驼、肉苁蓉、锁阳等特色沙生动植物资源,分领域出台特色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引进东阿阿胶等龙头企业,充分挖掘沙生动植物资源的经济价值,培育发展人工种植、精深加工、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等全产业体系,发展起了特色沙产业和沙漠旅游、设施农业、清洁能源等有机结合的绿色生态产业 。2023年全盟林沙草产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力争到2030年打造形成骆驼产业、肉苁蓉产业等多个百亿级以上的沙产业集群。另一方面,以沙产业发展逆向拉动生态治理,引导农牧民群众和合作社规模化种植人工梭梭、白刺林,全面推广肉苁蓉、锁阳人工接种,目前已建成梭梭—肉苁蓉、白刺—锁阳、花棒采种3个百万亩产业基地,吸纳农牧民3万余人,人均年增收3—5万元,计划今年再建成2个产业基地。
持续用力, 久久为功。刘德表示,当前,是推动“三北”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和关键期,阿拉善盟将坚决扛起防沙治沙政治责任,集中发力打好打赢“三北”工程和三大标志性战役,重点打好“七大战役”(黄河安全保卫战、贺兰山生态廊道护卫战、阻沙汇合阻击战、河西走廊绿洲保卫战、阻沙进城阵地战、阻沙护路攻坚战、军事基地护卫战),持续推进以贺兰山生态廊道综合治理区、额济纳绿洲综合治理区、沙漠锁边综合治理区、荒漠林草植被恢复治理区、黄河西岸综合治理区、城镇乡村周边及重要交通干线等六大区域为架构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持续用力巩固好来之不易的生态建设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