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记者 迪威娜
杏花绽放,柳绿杨新,时下的赤峰正值植树造林的大好时节。在喀喇沁旗嘉树生态家庭林场,“三北” 工程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补植补造工作正紧张有序地进行。与传统造林场景不同,这里除了工人们熟练地进行挖坑、植苗,还有天空中的“无人机”准确地将苗木一趟趟运送到造林地点,一会儿的时间,一株株绿油油的樟子松、油松在山坡上“安家落户”。
近年来,为提高造林质量,普遍推广使用容器苗造林。容器苗造林虽成林快、成活率高,但苗木运输却成了影响造林进度的难题,尤其是在远山、高山等交通不便的地区,传统运输方式不仅效率低,还大幅增加了造林成本。今年春季,喀喇沁旗嘉树生态家庭林场大胆创新,在交通受限区域引入无人机运输苗木,成功突破了这一瓶颈。
喀喇沁旗嘉树生态家庭林场承担了200亩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三北”工程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这些作业小班均位于偏远山区,且无作业路,苗木运输困难重重。为解决这一问题,林场首次尝试使用无人机运输苗木。喀喇沁旗嘉树生态家庭林场场长王志刚介绍,与传统的人力、畜力运输方式相比,无人机运输展现出了显著优势:运输效率大幅提升,无人机一次可运输 4 年生容器苗 40 株,2—5分钟就能往返一趟,相当于6—8个劳动力的运输量;投放精准度高,无人机可根据各地块的用苗需求,将苗木准确运送到指定地点;苗木损耗率低,相比传统运输,无人机运输能使苗木损耗率降低 2% —3%;成本显著降低,无需修建作业路,每亩地可节省费用100—200元;造林速度加快,施工人员可专注于栽植工作,减少了运输苗木的人力投入,造林速度较传统方式提高了20%—30%。
无人机在 “三北”工程造林中的应用,是林业科技进步的生动体现。它不仅提高了造林的效率和质量,更为“三北”工程的推进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和解决方案。未来,喀喇沁旗嘉树生态家庭林场将继续加大科技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为筑牢祖国北方绿色生态屏障贡献更多力量,让绿色在广袤的北方大地不断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