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张鑫)当 “极致草原” 邂逅智慧赋能,一场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研讨盛会如期而至。11月11日,呼伦贝尔草原旅游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呼伦贝尔市举办,百余名行业专家、学界代表与业界精英齐聚,围绕生态旅游路径优化、产品创新迭代、文旅深度融合、科技赋能提质等核心议题深入交流,为呼伦贝尔草原旅游发展注入全新思路与实践动能。

“呼伦贝尔草原旅游发展的首要策略是‘体验化转型’。”海南大学教授、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谢彦君建议,景区需在游客接触全节点强化体验设计,赋予产品更强休闲属性;同时聚焦“异地感”营造,针对核心客源市场打造差异化空间与文化场景,让游客获得深度沉浸体验,真正实现旅游的“穿越”价值。
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教授乌铁红从本土优势切入,提出呼伦贝尔的“广袤景观+多彩文化”是吸引南方客群的核心竞争力。她认为,旅游业应从传统观光向度假、疗愈转型,充分释放草原、森林等自然资源的疗愈效能,结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理念,构建“大度假、大疗愈、大健康”发展格局,精准对接老龄化与健康消费升级的市场需求。
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MTA教育中心副主任孙佼佼则聚焦艺术资源开发这一潜力方向。以“鄂伦春族小袍帽”借新媒体走红为例,她指出艺术具有跨越语言文化的感染力,能直接触动游客情感共鸣、创造高峰体验,是文旅融合中关键的“心理嵌入点”,可实现文化传播与生态价值的有机统一。
互动研讨环节,呼伦贝尔学院旅游地理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亚吉分享了校地协同的人才培养经验。她表示,学院通过共建实习基地、深化产教融合、开设校友讲坛等举措,将专业建设与地方旅游发展深度绑定,持续输送兼具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为产业发展筑牢智力支撑。

业界代表从市场一线视角提出建议。北京马蜂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区域负责人陆蕾结合平台数据指出,一线城市新青年、新中产更青睐“生态+体验”“生态+住宿”等高品质产品,如湿地穿越、低空飞行、冷极湾研学等。她建议推广“小车小团”私导服务,以标准化+定制化提升客单价与满意度,并呼吁校企合作培养专业化私导人才。
同程文旅集团副总裁谢晔则通过客源数据分析给出精准策略。她表示,广东及长三角客群对“情绪价值”“动态参与”需求突出,带动了定制团、亲子产品增长。在她看来,呼伦贝尔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全球稀缺的草原生态系统与游牧生活IP,需推动产品从“静态观光”向“生活体验”升级,同时强化数字化场景建设与内容运营人才培养,以科技赋能服务提质。
一场研讨会,既是智慧碰撞的“思想盛宴”,更是校地企协同的“行动共识”。专家学者的理论指引与业界代表的实践经验相互赋能,清晰勾勒出呼伦贝尔草原旅游“体验升级、文化赋能、生态筑基、科技提质”的高质量发展路径。随着这些智慧成果逐步转化为落地举措,相信呼伦贝尔将进一步激活生态与文化双重优势,让“极致草原”的独特魅力持续绽放,加速迈向世界级草原旅游目的地。(文中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