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王丰
健康是人民幸福之本,是社会发展之基。
持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水平,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尽享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是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着力点,也是社会广泛关注的民生话题。
乡村医生是农村居民健康的“守门人”,承担着“小病不出村”的基本医疗职责,同时兼顾慢性病管理、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档案建档等多项任务,是农村医疗体系的“神经末梢”。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内蒙古共有乡镇卫生院1217个,床位21581张,卫生人员26720人。他们扎根基层,用双脚丈量农村大地,为广大农牧民提供最直接的医疗健康服务,是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健康基石。
尽管村医的作用至关重要,但其职业发展与生活保障仍面临诸多痛点。部分村医未纳入正式编制,“半农半医”的身份导致其缺乏稳定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部分地区村医仍靠“自收自支”维持生活,收入仅能覆盖基本生活需求。由于工作环境艰苦、待遇偏低、职业发展空间有限,近年来村医数量持续减少,偏远地区甚至出现“后继无人”的断层。部分村医专业素养有待提高,难以应对复杂的医疗需求,而基层培训资源不足、设备落后,限制了其业务能力的提升。
为破解基层困境,多地推出针对性改革举措,推动村医队伍从“能看病”向“看好病”升级。
要让村医真正成为农村牧区健康的“守门人”,需持续完善制度保障。一方面,要强化待遇保障,提高村医收入水平,落实养老保险等福利,解决其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要畅通职业发展通道,通过多种方式,让村医有“奔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村医作为医疗卫生服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立足长远思考,在不断织密一张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的同时,各地还需在后续吸引、培养、留住年轻村医等方面持续发力、久久为功。